润物细无声
作者: 许函摘 要: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音乐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音乐教育;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061-001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更是德育的有力途径。中学生是与音乐最亲近的人群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开启人的心扉,从音乐美的享受中升华情感,真正做到“以情动人”。让每个学生在音乐中游弋,培养一颗美好的心灵。
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关键。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帮助他们,使他们也能够参加音乐活动,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让音乐课堂成为爱与美的课堂。
如何在音乐课堂中渗透德育呢?
中学生的天性是爱玩爱闹,教师应抓住这一特性,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游戏中,创编中,合作中,讨论中不断培养良好的品德与习惯。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如我在教学歌曲《雨花石》时,我给同学们讲述雨花石的故事:南京雨花台是为了纪念“许多在这里牺牲的革命先烈”而建立的,有许多烈士都葬在这里。新中国诞生之前,数以万计的革命者、爱国人士、进步青年学生被反动派杀害于雨花台,那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革命人民的鲜血,革命志士用鲜血铺出一条走上光明的道路。雨花台的地底下蕴藏着无数有神气光彩的小石头,称为“雨花石”。雨花石形态各异,晶莹剔透!它们虽然不是红的,但人们始终认为雨花石是因为洒满了烈士们的鲜血才变得可爱、美丽,很多人珍藏它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也使得“雨花石”成了中国人民缅怀先烈的一种象征。革命志士的生命就好比一颗小小的雨花石,他们甘愿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换取革命的胜利,为他人铺起一条五彩的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这是较直接的教育,是为更好的理解歌词和体会歌曲情感作铺垫;教完歌曲后,让学生分组合作,用道具和打击乐器组织一个小型表演,在准备过程中,有导演,有演员,分工合作,在合作中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培养了团队精神,让学生体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的强大,表演成功后能体会到一种无限的集体荣誉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发挥,他们爱玩爱闹的天性也最大限度地得到了满足,同时在情感上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升华。同时让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营造广阔的音乐教学空间,音乐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品德的养成也离不开生活,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去感悟。所以,我们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的横向联系,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同样,教师的课堂表现也影响着学生情感的发展。教师的言行和表情,教师对学生的表扬批评等等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就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教师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让老师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老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有序地领着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不断给他们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展。教师又是演员,与学生们一起欢歌跳跃。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愿意与教师相处,接受教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用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
神奇、美妙的音乐,像阳春白雪润物无声,陶冶人们的情操;像高山流水奔流不息,净化人们的灵魂;像空山鸟语使人愉悦,热爱生活;像旱天雷使人警醒,催人奋进。音乐的魅力无限,不分男女老幼、不论高低贵贱、人们都喜欢她,都能从中得到教益。甚至一个数都数不清的弱智儿童,却能指挥交响乐团在国外演出,取得极大成功。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不同语种的民族可以通过音乐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
中学生由于年龄阶段的影响,心理发育不完善,对事物是非的辨别能力不强,容易被塑造。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将德育渗透于日常的组织教学中,要长期坚持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充分利用艺术教育这一特殊的手段,引导和教育学生提高音乐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陶冶他的情操,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文明的合格人才,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金亚文主编.《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07月
[2]廖乃雄著.《论音乐教育》,中央音乐出版社,2011年09月
[3]鲁洁,王逢贤合著.《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