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者: 李新锋摘 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形象思维;通过课内外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激趣引导创新; 思维启发创新; 课内外结合促进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069-001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利用课堂,用科学的方法激活化学课堂,加强双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通过激趣引导创新
创新意识是学生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因此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很重要。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新的原动力。当学生对化学学习发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愿意积极探究其中的奥秘。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展现化学知识的魅力,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实物展示,观看图片和视频,参观化工厂,实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等)和教学手段(多媒体,网络等),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手段:创设趣味问题情景、巧妙设置趣味试验等,使化学教学内容形象化,把理论、书本知识和具体实物联系起来,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2.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教师上课要允许学生举手提问,允许学生谈观点,讲看法,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对异议多与学生共同探讨,尽量多从正面引导,以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学生有创新成功之处,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
3.唤起学生的创新欲望。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动机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实验设计的更具有突发性,仪器安装更具有审美性,操作演示更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将思考问题的设计带有连续性、阶梯性、跳跃性;教学语言的选择注重情意性、幽默感以及悬念的巧设和思维路径的变异等,学习中学生会觉得化学很美,有愿意参与探究的欲望。
二、运用思维启发创新
运用已有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这种创新思维品质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1.鼓励学生求疑思维。创新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便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的要素。化学教学中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课堂上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善于留白,让学生去回味、质疑、解疑。例如学习了空气的成分后,让学生课后思考“你有什么巧妙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成分?”在分析了水的污染日益严重之后,留给学生课后思考题“为什么水的污染日益严重?你认为防治水的污染的方法有哪些?”在分析了中国的能源危机后,让学生去想象“中国最好使用什么新能源?如何得到新能源?”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
2.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问题的设置,尽可能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尽可能多、新、独特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例如“如何看待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与人类的关系?”“如何把水资源变为绿色燃料?”“燃烧能在水下进行么?”“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如何利用分子生物学合成抗癌、治癌新药?”等问题的设置,十分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对于某个问题思考,鼓励学生再尽可能多地提出一些“假如……”“如果……”等,只有学生不断用新的角度想自己或他人从未想到过的东西,这时创新才成为可能。
3.启发学生形象思维。在人的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形象思维是较初级的形式,但是它在创新思维中却占着主导地位,例如模仿鸟发明飞机,模仿鱼发明潜水艇,模仿蝙蝠发明雷达,就是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新的成功案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如教师经常带学生参观化工厂;到实验室动手实践设计的实验,看图片讲化学含义;看图表分析化学规律等。通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和关联性,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三、课内外结合促进创新
1.搞好“教、学、做合一”的课内活动。在化学实验课堂上,教师要有效利用课堂,开展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动手实验的成功率比赛、设计创新实验的比赛、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提供足够的实验时间,让学生了解实验仪器的功能,掌握常用仪器的操作方法,提高灵活应用仪器进行实验的能力;重视异常实验现象的分析与利用,引导探究,帮助其利用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应用的能力;鼓励学生尝试“突破”课本实验的框框,用常见仪器灵活组装合乎要求的实验装置;如在学习了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设计固体和液体常温下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装置”小组比赛。学生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速度、反应的可控制性、实验中的危险性、气体的收集方便与否,甚至原料的成本、废料的处理与回收等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设计出很多新奇而且实用的装置。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在体验、运用知识中才能捕捉到创新灵感。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提供了载体和发展环境。化学教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环保、军事化学等)、表演化学魔术、参观化工厂、阅读化学科普读物和有关现代科技成就方面的文章,自制仪器、开放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探索。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办化学小报、结合实际撰写化学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回收废旧电池、塑料)等。学生参加活动,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还可以延伸课堂教学,有机会去研究,去尝试,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给学生一个有趣的学习对象,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自主地学习,大胆实践,逐步树立创新意识,让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新课堂理念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
[2]《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