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中职生沉睡的生命意识
作者: 于爱华摘 要:中职生作为一个特殊教育群体,其生命意识非常薄弱。如何唤醒中职生沉睡的生命意识, 引导他们走出生命的误区,建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已成为中职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三个方面谈了一己之见:读出生命的内涵;走出生命的误区;写出生命的真谛。希能给中职生的生命教育助一臂之力。
关键词:中职生; 生命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115-002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没有彩排,没有等待,一旦错过,不能重来。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生命,犹如初升的朝阳、含苞的花朵,将展现明天的希望和未来的辉煌。但近几年来,时常可以看到一些青少年自杀、校园暴力、中学生伤害动物等案件的报道,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案发现场画面让人不得不震惊:这些青少年为什么要任意践踏动物的生命,为什么他们竟视生命如草芥,为什么时值花季的他们不去珍爱生命?一桩桩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是我们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课程了。
而在这一系列问题中,我们更应该把目光投向一特殊教育群体——中职生。随着中职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越来越复杂,原本分散在各中学里的“小有名气”的后进生聚集一堂。据调查显示,职业学校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学习成绩差、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等原因,不得已才选择上职业学校的。他们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初中就被看成是“差等生”,这部分人是带着失败甚至扭曲的心理走入中职学校的大门的,再加之年龄小,识别能力弱,自我保护意识差,很容易受外界影响;也有部分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处理不当而遇到一些挫折;少部分学生在异性交往方面缺乏自治或被爱情撞了一下腰,从而发生了极少数人残害他人生命或是自戕自己生命的惨剧。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信息”,卢梭也说过“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而绝大多数职业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忽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对中职生进行重视生命质量,提升生命强度,优化生命意识的教育,已成为职业学校老师一个亟不可待的任务。也许有些人会说:这是政治老师和班主任的事。其实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负的责任,尤其是语文教师的责任。语文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学科。显然,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语文老师有责任教会学生时时刻刻感受生命的气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引领他们关注生存的状态,关心生命的价值和质量,唯其如此,我们的学生才会成为一个大写意义上的人。
那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呢?现将几点拙见叙述如下:
一、读出生命的内涵
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对生命的价值都有独特地体验,中职语文教材中也选编了许多与“生命”主题相关的课文,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这些可以影响、感染学生的优秀范文,引导学生借助各种形式的阅读方式来感悟生命的内涵。如让学生通过朗读去感悟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通过背诵感受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洁;通过浏览感受苏轼面对挫折与打击时的豁达;通过齐读感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爱。用他们的人格精神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理解生命的内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一旦启动,有时只是一个转念,影响或许就是一辈子。
中职生学习时间相对较为宽裕,语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适当地进行课外阅读,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课外延伸。如引导学生读金梅的《弘一法师》,感受弘一法师对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懂得生命不一定非得绚烂耀眼,其实淡定素雅更耐人寻味;读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感悟生命的弱小而又茁壮……生命与生命交会,常常会撞击出令人惊叹的美丽火花,而生命教育正是生命彼此影响的过程。学生翻阅这些真实的生命故事,相信也会对自己的生命有不同的思考和体会,会更深地理解生命的内涵,看见更美丽的人生风景。
二、走出生命的误区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对中职生而言,他们所缺乏的正是对生命本身的深刻认识,对死亡本身的深刻感知。而如果他们不认识、不理解生命本身的价值,所谓追求人生理想,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载体和前提。进而,在压力与挫折面前,就难以承受生命之重,因为他们“不怕死”。然而,正是这种“不怕死”的态度,却往往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生命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活着”,还要引导他们思考“为何活着”,引领他们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走出生命的误区,活出精彩的人生。
中职生正处于自我整合期,相对初中生、大学生来说,他们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他们的课余生活比课堂生活丰富,生活的重心在课堂外,课余生活对他们的影响更为重要。在课余闲暇语文老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以“生命”为主题的活动,如带领学生到医院观察母亲照料生病儿女的情形并做适当的采访;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交通路口不遵守交通法规,无视生命安全的现象;搜集自然灾害中种种感人至深的生命故事;举行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或出一期板报等等。通过这些丰富的生命活动,引导学生切身感受生命的分量,走出生命的误区,形成生命的共识:生命对我们只有一次,我们不能“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能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三、写出生命的真谛
作文本是人的精神的家园、生命的言说,写作的过程应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活动过程,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与对话。但传统的作文教学存在着模式化、技术化、功利化的倾向——为分数、为应试而写,使最属生命的课程丧失了生命,对生命的漠视是当前作文教学最大的失职与不幸。如何让学生感悟到作文背后的生命意义,从而在作文中写出生命的真谛,这是每个语文老师都需深思的问题。
首先,语文老师要用生命去教作文。作文的生命,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语文老师用生命感悟和把握的。要是语文老师对写作不感兴趣,没有激情和追求,将自己的生命游离于写作之外,这些写作基础本来就不怎么理想的中职生就更难将自己的生命切入到作文中去。所以语文老师应将自己的生命真正投入到作文教学中,做一个热爱言说、热爱读写的人,将自己的人生变成“言语人生”或“语文人生”,才有可能真正体悟到写作之生命及其对人自身的意义,也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境界,激发和培育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在自由写作乐于表达的道路上写出一篇篇体现人生真谛的美文佳作。
其次,在作文教学中有意引入生命的题材,促使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如在带领学生到医院观察母亲照料生病儿女的情形并做适当的采访后,要求学生以此为话题写一篇心得感悟;如在学习了课文《假如生活欺骗了我》之后,让学生思考: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挫折与不幸,你怎么办?并以此为题作文,以假设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生命的顽强不屈;材料作文更能开拓学生思路、检验学生思想,因此材料作文时老师要精心选材、设计,让学生从一些生命教育的材料本身或写作中受到思想的启迪,从而对生命的认识有所升华。
第三,鼓励真实生命的表达。我们的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时,要把学生看做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虽然中职生在情感、个性、爱好、理想、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可能不如普高生那么完善与圆满,但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也有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欲望与冲动。也许这种体验与表达显得有点幼稚、有点低俗,但却是真实的。如一位老师布置学生写一篇作文——《我的理想》,其中一位学生在文中写道:“父亲还没走(当地人称死为“走”)时,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做个科学家。妈妈却要我长大后做个公安(人员),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妈妈胆小,怕鬼,我也怕。但妈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妈妈和我就都不怕了……”这篇作文是学生本真的表白,是他心灵真实的倾诉,是一份朴素而动人的情感。如果遭到老师的封杀,那就会淹灭了这位学生的爱心和用习作诠释心声的热情;也说明老师根本没有把作文视为生命的言说,视为生命的需要,没有把学生看作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更别说是尊重与爱了,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心理上的伤害。这个案例虽然不具有普遍性,但至少说明一点,学生真实生命的表达与爱的需要在作文和作文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当学生所写的不是自己愿说想写的东西时,写作还有什么意义呢?语文老师又藉由什么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所以作文教学应鼓励学生“吾手写吾心”,激发学生内心真实的言说欲和表达冲动,这样学生才会关注自己的生命独特体验,用温暖而真实的文字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竖起一面鲜红的生命大旗。
我们急需在中职校园开展生命教育,给中职生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优化中职生个体生命的审美性,提高中职生群体生命的觉悟性。但唤醒中职生沉睡的生命意识并非易事,这正是语文老师的价值所在,作为担负生命教育使者的语文老师,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只有立足文本,不断创新,并身体力行去影响学生,才能让沉睡的中职生唱出一首欢快的生命交响曲。
参考文献:
[1]黄金权.从“写作体”向“生命体”回归,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第4期
[2]蒲星辰.在作文指导中渗透生命教育,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研究,2009年第9期
[3]苏树云.引领中职生走好人生之路,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