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作者: 王波摘 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共识,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要遵守的原则。
关键词:化学;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119-001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化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化学教师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要结合化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下面就我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的言传身教
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也就是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如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智育、德育巧妙结合,相得益彰,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从课本内容挖掘德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1.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1在化学教学中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着的观点教育。在化学中进行原子分子论教学和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教学时,教师可指出,从客观方面看,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有着气象万千的无化天体,人类居住的地球只是太阳系的一个成员,太阳系只是银河系家庭中的一员,银河系以外还是河外星系,这些星系构成为总星系,这些都是宇宙空间中客观存在着的事物,而且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从微观讲,我们周围的各种实物都是由分子构成,比分子更小的微粒是原子,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等等,这些构成微观世界的各种成分,尽管微乎其微,也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些基本粒子,没有一个是不运动的。
1.2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树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的观点。在进行平衡、电离平衡等教学时,指出这些平衡都是动态平衡,从表面看,在溶解过程中溶质不再溶解,也不再结晶;在可逆反应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种成分的百分含量不再变化,在弱电解质电离过程中,自由离子浓度不再变化,好像各种变化都停止了,实际上这些变化的两种相反过程都从未停止过,只是溶解和结晶的速度,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度,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度相等罢了,在这一定条件下保持平衡,若条件改变,平衡破坏,将重新建立新的平衡,这说明任何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1.3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的教育。任何矛盾的双方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地存在,而且矛盾的双方又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1.4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教育。例如,人们在认识了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核电荷化的变化而递变的规律后,可指导科学工作者去预测周期表中未填满的第七周期中未发现的元素的性质,对发现新元素起指导作用。
2.环境保护教育
2.1结合教材知识,进行环保教育。目前化学教材已经大量编入了大量的环保教育的内容,如《一氧化碳》、《硝酸 硝酸盐》、《煤和煤的综合利用》等章节中均涉及到了污染的产生,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知识。在这些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再结合鲜活的事例,加大对环境保护有关知识的讲解力度,这不仅能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污染物的产生性质及危害,学习预防或减少这些污染物对环境及人体的毒害的方法,还能在寓教于乐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2.2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2.2.1用最少的药品获最佳效果,减少废气物,提高环保意识。化学实验虽然在化学中举足轻重,但在实验的过程中,废水、废气、废渣等都可能产生,这时,教师应该现身“说法”,进行环保教育。作为教师,应该严格按要求进行演示实验,尽量减少废气废水的产生,对于个别可能对教学环境产生影响的实验,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可以改进有关实验条件实验方法操作顺序等,以减少对教学环境的污染。
2.2.2正确处理废弃物,使学生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在化学实验中,不仅要少用药品以减少废弃物,对污染物要妥善处理,决不能随意倾倒造成环境污染。
三、德育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量力性原则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思想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和思维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德育素材,做到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2.适度性原则
防止形式主义,将化学课变为政治课,那将失去化学课的教学本质。
3.系统性原则
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遵循教育原则,将德育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中,持之以恒长期地进行熏陶、渗透,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4.情感性原则
讲究艺术性,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教师动之以情,才能激学子之情。
5.重点性原则
突出一个主要的观点进行教育,不求面面俱到。
6.策略性原则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注意策略,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德育教育重在经常性地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