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
作者: 赵风利摘 要:一个留守儿童对应的就是一个家庭,孩子的身心发育是否健康成长直接导致他的一生,导致一个家庭是否和谐幸福美满。家庭的稳定才能促使国家安康平安。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168-001
在2009河北省儿童抽样调查的50794名儿童中,有7146名留守儿童,占14%,其中,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5270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73.7%;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1876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26.3%,占总抽样本儿童的3.7%。按照此比例分析,全省约有170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其中父母均在外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有45万。在农业人口占70%以上的河北省,这个数字说明,留守儿童绝对数大,但由于不太集中,问题并不是很突出。同时,调查结果显示,留守率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即地方经济越发达,留守率就越低,地方经济越欠发达,留守率就越高。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具体情况如下:
1.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
2.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
3.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留守意味着孩子缺乏基本的亲情和父母完整的爱,缺乏完整家庭带来的温馨和幸福,因此这些孩子在人格健全方面较之普通孩子为欠缺。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较为偏激,易猜测,孤独,内向,缺乏自信,容易悲伤等等。健全人格对个体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生存本钱,有了健全的人格,才有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才能受到尊重和礼遇,才会有知心的朋友,才会有自豪的人生感叹,才会不寂寞不孤独,才会有良好的人缘。
每个人是社会的细胞,人和人联合,共处,共同打造家庭、单位、团体,所有的人,在世上生存,这就是人的社会,人的团体,人的联合体。假如每个人都有健全的人格,那么社会会多么健康,积极向上,活跃而文明,没有违法,没有罪恶,没有黑暗。健全的人格会促进社会健康快速的发展。健全的人格会带来震撼,心灵的敬畏与崇拜。比如,我国伟大的总理周恩来同志,他以充沛的精力,精明的政治头脑,爱民的心,伟大的人格,为祖国为人民尽心竭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受百姓的爱戴与后人的追悼,联合国也降半旗致哀!总理走了,人们怀念他,怀念的不是地位,不是容貌,而是那颗火红的心,那巨大的灵魂,那震撼人的人格力量!人格健全的员工会有更大的可能给单位带来好的效益,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因为健全的人格就意味着更强的沟通、交际、理解和办事的能力。就教师来讲,健全人格的意义会更大,拥有健全人格的教师会把健全人格的力量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感动学生,学生一生都会受其影响。承德市检察院检察长李永志在2008年探母校时说过“如果一个单位因为你的到来而焕然一新,因为你的出现而大有改观,那你是了不起的!”而这就要求人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
家庭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最基础的生存环境。家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而我们所说的留守儿童恰恰缺失就是这个关键的温情。
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刻不容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从人格培养的角度出发,建议家长能够尽量就近找工作
经常保持与孩子的联系,以便于和孩子沟通交流,可采用电话书信视频等方式。让孩子感受亲情的温暖和呵护。
二、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学生与老师接触的机会,通过实行教师与留守学生一对一帮扶措施,让留守学生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课后活动中心、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应加大对走读留守学生的家访,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要做好留守儿童的第二任父母的重任。尽量弥补孩子心灵上情感的缺失。
三、社会也应该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献一份爱心,尽一份义务,伸出友爱之手,争当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使留守儿童既能得到有效的学习引导,也能得到生活上的温暖,解决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在社区或留守儿童生活区内设立爱心帮扶箱,即孩子可以把自己的心愿以字面形式放入帮助箱中。让有能力有爱心的朋友帮其实现。
四、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发挥其作用
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做到“挣钱养家”两不误,从而减少留守学生,创造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列入议事日程,除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以外,更要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制定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措施。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加强宣传,对外出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掌握与孩子交流沟通及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个教育问题,也是关系社会稳定乃至几代人的成长问题。为此,需要政府、家庭、学校及社会方方面面都来关心重视,形成合力,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