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心理诱导
作者: 张少锋摘 要:心理诱导教育是指教师在体育训练和教学中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和谐地融入体育活动中,发掘并充分发挥体育对人独特的教育养成作用,协助学生提高体育学习活动的认知、运动技能、情感与身体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诱导
中图分类号:G804.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166-001
一、引言
心理诱导教育是指教师在体育训练和教学中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和谐地融入体育活动中,发掘并充分发挥体育对人独特的教育养成作用,协助学生提高体育学习活动的认知、运动技能、情感与身体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心理诱导教育是教学心理学的范畴,但更侧重于引导性培育学生的心理品质、品性品质和师生间交互作用的社会心理等方面。
二、心理诱导的理论依据
1.人是身心的统一体,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交互影响,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寓于健康的身体,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也依赖于良好的心理教育。可见,健康的心理是身体健康的心理条件。
2.学生都非常重视和关注自身的形象美,身体的形象美大多来自于身体自然属性中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等,这些素质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心理条件,而心理诱导教育无疑是提供了身体素质发展必要的心理支持。
3.人的身体潜能能够通过运动技能的提高得到发挥,一方面,运动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力,表现在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另一方面运动技术受到内部心理过程复杂的控制。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提高动作技能,发挥人的身体潜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开发心理诱导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必须有“健康第一”的思想和素质教育观
体现在:(1)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心理诱导要以学生身心的发展和潜力的充分发掘为中心,因此,其出发点和归宿是使学生能够:想学-会学-爱练-勤思-活用。(2)发展性的体育教学目标观,使教学目标更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诱导,实现其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和行为。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健康第一”思想和素质教育思想主张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把严格要求和尊重人格结合起来。因此,课堂心理教学诱导必须以基本的人性观为本,探索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对学生方方面面的关注和爱护,形成合作的、和谐的和互动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自主、乐意参与到教学中来,并形成长期稳定的学习动力。
3.掌握必备的心理教育技能
必备的心理教育技能包括:(1)了解学生的技能,包括日常观察、运动观察、学习的思维品质分析、个别谈话等。了解学生的心理,包括一般情绪、内心世界和心灵需要。(2)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技能。一方面要结合课程特点,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方法,创造性的设计教学。另一方面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合宜设计教学。(3)教育应变能力。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对突发的情境作出积极的反应果断迅速地进行判断,灵活有效处置。此外,组织教学,管理教学的能力同样不可缺。
四、心理诱导的宗旨、内容及其做法
心理诱导可以通过组织教学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活动内容与活动要求、意识与动作自然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心理诱导的优势,克服消极因素,如克服胆小、怯场心理,让学生积极愉快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与锻炼中来。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心理诱导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这就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是课堂心理教育的中心环节,开展心理教育时教师要侧重于体育是活动性质的学科特点与心理学原理进行教学设计。因此运用体现心理教育精神的教学设计是实现课堂心理教育的基石,具体教学设计如:(1)了解学生的体育文化、基础、能力、兴趣、态度是设计的前提。(2)多元目标的整合,教学设计既要通盘考虑,又要有主有次,不可割裂。(3)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应该突出体育的内容,同时融合心理培养。(4)创设具体的学练情境,创设相应的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5)突出合作学习的群育作用。(6)发掘体育的人文关怀,奠定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体育基础。
2.课堂管理与课堂心理环境
良好的课堂管理是创设优良心理环境的保证,课堂上的管理与心理环境良性互动是优化学生体育学习外部因素的重要途径,人性化的管理则是最优化的课堂管理理念。宽容、和谐、合作的氛围有助于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得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愉快地开展,达成学生身心合一的最优教育效果。其次,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可将分组教学设计为:兴趣分组和伙伴群体分组。兴趣分组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特长。伙伴群体分组可以密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教学是在学生之间关系协调和目标一致时才能形成。
3.对困难生的辅导
3.1教师要根据产生的原因采取分类辅导,使他们对体育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和成功的喜悦,达到恢复健康和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
3.2进行弹性辅导,依照每一个学习困难生的不同情况来因材施教或设置相应的层次练习与目标。
3.3特定环境的辅导,在辅导时有意创造一个没有心理压力的轻松环境,师生建立良好的认同心理和学习动机,尽可能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减少学生的不良的心理冲突。
3.4实施关爱辅导,对学习困难生既要关心,又要注意爱护,建立起心灵的沟通,对进步及时肯定、鼓励,对问题共同承担消化,使学生获得自尊、自爱、自强的和谐心理体验,从而形成主动进取的积极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