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探究中关注儿童语言技能的发展
作者: 卢小燕摘 要:在人际交往中,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表达与交流能力。而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表达与交流不仅是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方法。
关键词:科学探究; 表达与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88-001
表达与交流给儿童创造了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沟通的情境,也给儿童提供了对语句的逻辑性和清晰性的训练机会。因此,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发展儿童的语言技能应该成为科学教学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儿童的语言技能呢?
一、在感知中发展儿童的语言
观察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活动之一,在这个活动中常常要求儿童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表达自己感知后的所思所想,这就为发展儿童的语言技能提供了训练平台。如,低年级儿童对物体表面光滑与粗糙概念的建立和词语的习得,可以通过先摸一摸苹果、梨子、桃子的表面,再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当儿童能用它自己的语言如“滑滑的”、“平平的”“毛毛的”“刺刺的”等描述他的感受时,说明他对光滑与粗糙的概念已在感知中初步建立,这时就可以水到渠成的把“光滑”、“粗糙”这些词语教给儿童,并进一步激发儿童的兴趣,“你知道你家里有哪些东西的表面是光滑的吗?”在评估儿童回答中强调“表面”“光滑”应用,使儿童的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得到进一步训练。
除观察活动外,还有许多活动为儿童提供了感知事物的空间,如,测量、实验、考察、采集、制作等等都为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给儿童提供了语言表达的机会。
二、在合作学习中发展语言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是科学课堂常常采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能积极有效地促进儿童间的互动,尤其是对于解决一些复杂问题常常显示出合作胜于个人的努力。在合作学习中,相互交流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儿童围绕主题在自然状态下进入口语表达的学习情境之中,在这“润物细无声”中相互学习。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儿童,但是,在这种自然状态下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如,小组的学习任务、每个组员的职责、对小组的合作评估等,否则,儿童的自我为中心意识容易破坏合作的氛围,导致不交流意见、不相互帮助从而丧失合作的氛围,也就丧失了表达、交流的机会;能力弱的儿童易依赖能力强的儿童,也不利于每个儿童的积极参与。由此可见,教师在引导儿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不但要有明确的任务指向,还要让学生理解任务的内涵,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把儿童置身于一个想表达、要表达、愿表达的学习情境之中。
三、在巧妙的设问中启发儿童先思后说
课堂设问是教学设计重要的一环,它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也显示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水平。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蛐蛐草”,它不断地拨弄着儿童的好奇心,促使儿童的思维像皮球一样滚动起来。因此,对问题的设计既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又要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设问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认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出能启发儿童思维的问题。如,“谁来告诉我你今天中午吃了哪些食物?”帮助儿童在回忆的同时关注食物的营养;“这两种物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启发儿童对观察事物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我对你们做出的结论有点疑问,……”教师扮演一个对儿童观点进行质疑的角色,以此参与儿童的对话,共同分享探究、思辨的乐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科学探究活动对于发展儿童的语言技能有着独特的作用,而儿童的语言技能也是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科学教学不仅要训练儿童表达与交流的技能,还要关注对儿童语言技能的发展,以提高儿童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宏霞著.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
[2]陈华彬,梁玲著.小学科学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美]Thomas Armstrong著.课堂中的多元智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美]Guy R.Lefrancois著.美国教学的艺术,华夏出版社
[5]钟启泉,崔允氵郭,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