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是有效学习的基本途径
作者: 周建文摘 要: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在教学中我们尝试着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知、领悟、运用、创新,促进数学学习的有效提高。
关键词:数学活动; 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101-001
低年级学生对于有些数学知识感到很乏味、缺少生活经验,由于年龄较小又缺少持久力,注意力容易涣散,学起来比较吃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尝试着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知、领悟、运用、创新,促进数学学习的有效提高。
一、在数学活动中感知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感性大于理性,接受抽象事物的能力差,学习动机与兴趣往往是直接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的。因此,数学课堂中的导入至关重要,它往往决定着学生能否尽快地进入学习最佳状态。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运用恰当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情境。
如:苏教版第一册《确定位置》。在引入这一课题时,老师先创设“开心农场寻宝”的情景”提示在第二排第3号有宝贝,学生很有兴趣,从而引起小朋友们的学习欲望,接着出现了不同学生找到了不同的地方。总结他们的发现,到底哪里是正确的呢?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有了探索知识的需求,很自然地引入课题:确定位置。在此过程中,利用活动情景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认识到了确定位置的作用。
相对数学知识而言,小朋友对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是最愉悦的,自然的天性可以在活动中得到释放,会给他们一种亲切的感受,让他们有了解决问题的愿望。
二、在数学活动中领悟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我们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组织活动,为他们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锻炼机会。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鼓励学生把所学课本知识与课外现实生活有机的相联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生活。
如:在校本社团活动《分类》的操作训练时,我准备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日用品及学习用品的卡片,让他们扮演超市收银员,“今天,老师要请几个小朋友来当一回收银员,看看谁最称职。你们注意过超市里的收银员阿姨是怎么把你买的东西装袋的吗?是不是都放在一个袋子里的?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再动手。”分小组进行分类练习。小朋友们很开心,也很热情。在活动中,他们把杯子、毛巾、牙刷等日用品归为一类,放在一个袋子里;把话梅、果冻、薯片等食物归为一类,放在另一个袋子里;又把铅笔和本子放在了一起。这样,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简单的分类。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先让小朋友对各种异同的笔进行分类,再在小组里想出多种分类的方法,在学生初步感受到这种思想后,再动手分颜色、形状异同的卡片和实物。这一系列的操作,大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学生们乐于参与,也乐于接受。在实际的分类中领悟到了分类的作用与方法。
三、在数学活动中创新
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的创新力。
如:在二年级学生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之后,让学生用小棒摆三角形,摆一个三角形要用3根小棒,而摆两个三角形是否必须用6根小棒呢?有学生提出只用5根就能摆出两个三角形,让该生将自己的摆法展示给其他人看,大家看完就发现之所以能节省一根小棒,是因为其中有一根为两个三角形所公用。利用这个发现,提出:“在同一平面上,摆四个三角形,最少用几根小棒?”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逐渐领悟到:“公用边”越多,用的小棒就越少。于是大多数学生用9根小棒摆出了4个三角形。
在数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在数学活动中应用
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地多开展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再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类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能利用这种数学意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所以,在配合教学进度的前提下,有计划地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数学”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去完成。
如:在教学苏教版新教材第一册《认识人民币》之后,布置课后实践:请小朋友们课后带着爸妈去书店买文具,用10元钱买1块橡皮和5支铅笔,要求小朋友帮售货员阿姨算出橡皮和铅笔的总价,以及找钱的数额。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请小朋友们汇报自己的购物经历,交流各自的计算过程。通过这次活动,使小朋友对元和角的关系有了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学会了付钱的方法,并体会到加减以及乘法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合理使用人民币、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将数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当然,设计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还应考虑到活动的实践性、交际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延展性等多种因素。因此,教师要在遵循小学生学习规律和不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需求及特点前提下,依据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