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选题指导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作者: 王国云

摘 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选题指导是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活动策划”的第一环节,是主题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必须扎实、有效地组织开展。

关键词: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 选题指导; 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065-001

通常,我们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活动分为活动策划、活动实施和总结交流三个基本阶段,而“活动策划”阶段的“选题指导”是整个主题活动的开始。因此,上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题指导课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设主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选题指导课上,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相关资料,做一些准备,课堂上创设让学生感兴趣的、好奇的、有需求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进行“冲击”,让学生有既熟悉又陌生,既似曾相识,又一无所知的感觉,激起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积极地关注、参与、求知。

比如,根据学生对本区域名人、伟人关注度方面的信息统计,选择确定《追寻家乡伟人——周恩来》专题活动,以文字、图片的方式,展示反映周恩来求学故事,以及政治与军事等丰功伟绩,剪辑播放《周恩来》《淮海战役》《周恩来与家乡》中的感人片断以及“周恩来百年诞辰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纪念演出”场景的视频等方式创设情境,开拓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暗示选题的领域。

二、把握课型特征,发挥主导作用

虽然不同专家对活动策划阶段的选题指导课课型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但是,分析其课堂教学目标、任务、内容等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环节,即: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整理问题、确定主题-分解主题、规范表述-选择主题、自由编组。教师如果能准确把握选题指导课教学活动各环节所包含的教学思想,以及在此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意图、时间安排、前后衔接,明白操作要领、注意事项,将使我们的课堂指导更加扎实、有序和有效。

当然,课堂教学的环节也不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教师不必拘泥于该课型各环节。但是,教师必须明确选题指导课教学的两个根本任务,即必须引导学生解决“为什么研究”与“研究什么”的问题,也就是通过组织教学,使学生明晰自己研究的问题,充分认识到所选课题的研究价值,学会梳理和表述研究课题,变“问题”为“课题”。

三、确定研究专题,渗透方法指导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选题指导课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生成问题、分解主题,将问题进行分类、筛选,学会规范地表述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问题开展研究。

一是学会整理所提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数量和形式都很多,但是问题的指向却大致相同,要学会采用问题归类法;当问题较多的时候,要学会使用问题筛选法;当小组同学选择问题存在分歧时,要运用存大同去小异法;当学生面对活动主题,不知道研究什么问题有价值时,要通过思维发散式的头脑风暴法。

二是学会规范地表述问题。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但是不等于有了适合的课题,要引导学生将“问题”表述得正确、规范。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表述方式等进行整理,“如关于……的调查(或研究等)”,这样表达言简意赅,指向性强,也更准确。

三是学会评判课题研究价值。要引导学生明确:研究一个问题不仅仅是感兴趣,而要有内容,有研究价值,有可操作性。可以通过纵向深化、平行分解、主题相关等方式分解成若干个小专题。一般情况下,倾向于研究“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而类似于“是什么”的陈述性问题,通过文献资料、网络等方式很容易可以得到答案的,一般不单列为研究问题。

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选择研究课题不宜太难或太易,不宜太大或太小,不宜太粗或太细,并降低问题研究“学术性”的要求。

四、深化自主合作,突显学生主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虽然课型为“选题指导课”,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但是依然必须坚持学生的自主合作,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的“指导”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自主合作的基础上。

一是尊重学生意愿。儿童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角度,自己的评价标准,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比如“保护眼睛”已经是必须引起学生重视的问题,组织教学时,不必强求眼睛非常健康的个别学生去研究近视的话题;2010年暑假,湖南卫视“快男”演唱大奖赛成了青少年学生乃至全社会热点话题,开展此主体活动,不必强求不喜欢、不了解“快男”的个别学生选择研究相关的专题。

二是加强合作交流。合作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当前的合作中存在一盘散沙、效率低下等问题,缺少对合作的个体、群体统一组织,缺少合作的行为规范。教师在选题指导课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同学互助、小组以及全班的力量整理问题,表述课题,在讨论、辨析中提高对所选专题的认识,理清专题活动的目的与意义等。

三是注意小组构成。成立专题研究小组要提醒学生尽量考虑到组员人数、兴趣爱好、性别、性格、居住区域、研究设备条件、组长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因素。研究小组的各个成员,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教师要注意对各组情况的分析,及时对各组人员作适当调配。对少数同学没有加入小组开展研究活动的,要予以引导,对有个性思考、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及时肯定,并给予鼓励和支持。

参考文献:

[1]莫奂枝.见证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与实施[J].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0年,总第10期(8):32-34

[2]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通讯.[G].2010年第3、4期

[3]陈妙姬.例谈主题实践活动中的课型设计与实施[J].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0年,总第10期(8):30-31

[4]郑梅秀,孙俊勇.如何指导学生选择确定活动课题[J].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0年,总第8期(5):45-4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