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物理实验课真正上“好”
作者: 孙友生摘要:新的物理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 动手能力; 自主实验; 观察和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55-001
目前我们物理实验教学,课改前后主要存在两种实验教学方式:一种是教师讲实验,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实验目的、要求、步骤去完成,这种实验课缺少问题情境的创设,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种是在当前课改的热潮下,要求充分放开让学生自由实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验步骤自己设计,结论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教师不包办。两种教学方式中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更谈不上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了。
针对当前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现象,我认为要想真正让物理实验课有效,应当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
一、课堂上要让学生充满兴趣
实验课堂上教师要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新奇的实验,有趣的物理故事,调动学生实验欲望。在教学中,这种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和小实验,这些都是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例如我在学习大气压时先演示易拉罐中倒入热水,然后倒掉,用橡皮泥封住口,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出现,学生看的目瞪口呆,想了解大气压知识的欲望很强烈,心中充满好奇,学习的热情很高。再如研究压力压强时,教师事先让男女生分别准备好一块木板,一盒大头针,男女生比赛在规定时间内,谁在木板上按下的大头针多,教师事先把男生的一盒大头针去掉尖,其比赛结果必然是男生输了。男生不服气,教师启发学生找找原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猜想,以及设计影响压强的因素实验就水到渠成了。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果没有必要实验的引入,给学生奠定一定的实验基础,学生是无法提出猜想及设计合理实验步骤。但是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感到新奇或吸引学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地保持下去。
二、教师要变传统“讲实验”为学生“做实验”
让学生从机械的记忆实验、模仿实验转变成以学生为主的“小组式”探究实验,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希望亲自动手多做实验。教师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这个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验活动,学生要以研究者的心态投入到研究中去,这样才能发挥出自身的水平,教师的主体作用体现在给出实验课题,提出实验目的,对实验做必要提示和引导,做必要合理的分组,让学生去根据实验的目的,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处理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每组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讨论,查阅资料,提出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然后实验,得出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这样做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这种“小组式”实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动手能力、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以及学生间的合作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有效指导
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要认真观察每组的完成情况和试验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点,如果指导不到位,学生将会无事可做,如在研究液体压强规律时,一位教师要求学生按照书上的三个小实验自己完成,然后说出看到的实验现象和能得出什么结论,结果教师让学生回答时,几乎没有一位回答出来,答问非所答。再者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内的角色分工要明确,例如甲负责操作、乙负责记录,或不同学生负责从不同信息源中寻找相关信息;另一方面,组内角色要转换,例如第一次甲操作乙记录,第二次乙操作甲记录。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例如学生完成液体压强分组实验时,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桌上的液体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规律,任务交代下去后,各小组内分工不明确,课堂上乱糟糟,学生都想动手,结果学生只图热闹,二十分钟过去后,没有一组完成实验任务。这就是教师指导不到位,对于液体压强计的使用,实验过程中每组任务不具体,再者实验任务很重,所以完成不了任务,所以教师课前要认真分析实验内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充分的准备。在总结实验结论时教师也不要包办,要让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口头陈述。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实事求是,不要凑数据,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整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四、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
对于容易产生误差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然后分组按不同的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确定最佳方案。例如在学习物质密度,学生测量液体密度实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设计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步骤,方案一先测量空杯质量,然后把液体倒入烧杯,再测总质量。方案二先把液体倒入烧杯中,测出总质量,然后倒入量筒中后,再测烧杯质量。让全班分成两部分,左边的几组按方案一实验,右边的几组按方案二实验,最后比较实验的结果。分析误差较大的一组的原因是什么。最后确定最佳的方案是方案二,这样的实验安排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液体密度的实验方法,记忆更牢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对比实验,有利于学生对实验误差分析能力的提高。
总之,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好的物理实验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实验教学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实验课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把物理实验课真正上“好”,上的有效。
参考文献:
[1]物理新课程标准
[2]廖伯琴主编.走进课堂——初中物理新课程案例与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