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轻负高效之路行进
作者: 袁晓悦摘要: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作文教学的持续和发展,但作文评改教学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本文列举了当前作文评改中存在的“评改方式单一,教师累学生腻”“评改缺乏重点,教师忙学生懵”“评改没有系统,教师乱学生苦”“评改没有积累,教师忧学生枯”等弊端,重点阐述了提高作文评改效率的“转变评改方式,让学生体验快乐”“突出评改重点,让学生一课一得”“形成评改序列,让学生循序渐进”“树立大语文观,让学生丰富积累”等对策。
关键词:作文评改;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61-003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作文教学的持续和发展。评改得法,可以使学生对本次作文及时总结,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增强写作的欲望,激发再创作的热情。但在实际教学中,作文评改往往因各种各样的问题,其效益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近年来,笔者着意关注作文评改现状,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尝试。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以就教于方家。
一、作文评改现状
1.评改方式单一,教师累学生腻
传统的作文批改和讲评是评改学生作业中最难的一项工作,特别是逐篇的精批细改,更存在着不少弊端。
常见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模式是:教师课堂上指导布置,学生课堂下按时完成,教师收齐批改,最后集体点评。要完成这样一个作文周期,需要多少时间呢?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教两个班,每个班按照50人计算,两个班100人。详批一篇作文至少需要10分钟,略批一篇作文也需要5分钟。这样算下来,详批两个班需要20小时,略批需要10个小时。一名教师即使一天批改四节课,也至少需要一周时间才能完成一次作文批改。这只是理论上的计算,实际上,教师既要上课,又要备课,还要开会,还要处理一些其它事情,这样大的工作量初中语文教师怎会不累?
通常的作文讲评是“综合讲评”,即由教师对全班学生的作文由内容到写法做全面的概括讲评,分析本次习作中共同存在的优点和问题。教师始终雄居讲台,控制课堂话语权,这种讲评由教师唱主角,完全忽略学生的主体性,也无视学生的感受与想法。即使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往往也是无动于衷,有的心不在焉甚至打瞌睡,以致教师们常抱怨作文评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收效甚微。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
2.评改缺乏重点,教师忙学生懵
也听过几节作文评改课,每个开课教师都让学生参与了评改。而且都提出了具体修改步骤、内容、方法如下:
①作文评改采用百分制。②用红笔评改。③统一标识符号:错字圈起并改正,病句划线并在线末打叉,好句佳句划线并在句末打勾。④请按要求分项给分,并分项简评,最后算出总分并写好总评。⑤另附评分细则如下,请参照进行评分或评语:
标题项:是否有标题,标题是否醒目,是否引人入胜,是否有新意。
格式项:标题位置,首尾行数,段落开头,段落数目,全文字数等是否合乎要求。
卷面项:卷面是否整洁,有无污损,书写质量如何。
错字项:发现错字,每一个扣1分,最多扣10分。作上标记并写到批语处再改正。
病句项:挑出病句,标上记号,给予纠正,并在批语中写清病句几处,每处扣1分。
标点项:一处扣一分,最多扣10分。
中心项:要求有鲜明集中的主旨。
选材项: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有时代意义。
结构项:层次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
语言项:表达方式是否符合文章体裁的要求,是否简练、通顺、准确、连贯。
老师真算是敬业,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却不如人意。这样面面俱到的批改,“眉毛胡子一把抓”,收效甚微是可想而知的。
3.评改没有系统,教师乱学生苦
目前新教材作文教学缺乏明确的训练要求,系统的训练内容,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形成自己的训练系统,有很大的盲目性,随便找个题目,写一篇算一篇,下一篇写什么不知道;而且,很多学校的老师不是跟班上课,可能初一是你上,初二是别人上,初三又是另外一人上,这样即使你有自己的训练系统,在实际教学中也用不上。因此不少地方的作文教学经常处于自流状态,存在着相当大的随意性。作文指导跟着大大小小考试跑,考题考什么,作文就教什么的随机现象颇为严重。作文教学没有系统性,作文评改就更没有系统性可说了。
这样的结果是学生不知写什么好,以致山寨严重,言非心声(一味模仿满分作文),语言靡丽,思想缺席;语言贫乏,思维缺钙。
4.评改没有积累,教师忧学生枯
学生言之无物、有物不会言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生活积累太少。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获得“情”的唯一源泉。于漪老师说:“从事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读无字书,——身入生活,心入生活……”现在的初中学生,过的几乎是家庭到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他们哪有时间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就连让学生亲近自然的春游、秋游都因安全问题而停止了,而劳技课、社会实践课也多数是写在课表上。那么,你让学生每次写作文写些什么?二是阅读积累太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叶老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息。”可见学生的作文离不开生活的积累,离不开语言的积累。可是大多数的初中语文老师没有把作文评改和学生的阅读积累生活积累联系在一起。我很难看到有老师在评改作文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积累。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千篇一律,丧失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丧失了应有灵气和活力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作文评改的对策
1.转变评改方式,让学生体验快乐
语文教学系统理论认为:批改应该是学生的事,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批改作示范,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自我修改的能力,把批改的标准和方法交给学生,学生掌握了它,会大大促进构思与修改能力的提高。因为这些标准实际上也是写作的重点要求,学生明确了要求,学有方向,就会更好地实行自我调控,也就是达到以改促写作。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中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持点,具有表现自己发表自己看法的强烈愿望。教师创造师生共评,自改互改的条件,以此激发学生评文改文的热情,使他们的认识不断深化。教给学生学法,以教师的导学积极性带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真正独立学习的人。
从教学系统的控制论来看,是运用反馈的原理,用系统活动的结果来调节系统活动的方法。根据学生写作的结果,在自我反馈(自我评定)的基础上自我强化,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进行再度写作,还可以通过教师的批改作示范(调控手段)让学生掌握作文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培养学生自评,互评及修改能力。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老师只给引导指导,该怎么做由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我修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叶圣陶老先生的这些谆谆教诲与新课程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新课标明确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深入进行,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批改也应改变做法,打破常规,改革创新。早在1982年,钱梦龙先生就提出了一个教学原则,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如今新的课程观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不但在课堂教学上是如此,就是在写作及其评改活动中,也同样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鉴于以上原因,本人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采取教师学生相结合评改作文的方式,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下面就学生评改作文的步骤详述如下。
第一步,教师初改。这是学生评改作文的准备步骤,主要通过教师批改少部分作文以了解学生当次作文的大致情况,为下一步的集体评改作好准备。一个语文教师一般教两个班,每次作文约有100篇。由于学生年龄相当,社会活动面相似,认识问题的能力没有太大区别,因而学生作文水平总体来说相差不大,作文中出现共同问题也比较多。所以可将作文分成若干个组,每次教师只详批一组,并注意抽出好中差作文各一至两篇待集体评改时用。
第二步,学生小组试改。这是学生评改作文的关键一步,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前一天将未做任何批改标记(实际老师已改过)的好中差三篇作文及评改标准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评改要求,从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分别给三篇作文打分,并写简评。然后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同学们分组对三篇作文的评改进行讨论交流,再由小组定出三篇作文的分数等级及给分依据。学生经历了一个个人评改-小组讨论-教师点评-达成共识的阶段后,文章的好坏尺度,心中就基本有数了。
第三步,学生正式互评。就是学生依据第二步的批改经验及标准进行互相评改。教师应对错字、病句、佳句的批改符号作统一规定,要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格式对所评改作文进行标记,分项评分并写出评语,最后加出总分并写出总评,并签上姓名。初次评改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讨论、提问。若时间允许,还可以让学生按同样的格式交换再评,做第二读者。若堂上没有时间,学生的互评或者再评也可留作当天作业。笔者就试过几次,因为课后不受时间限制,效果往往更好。
第四步,对比自省。作文评改本身就含有两个步骤,就是“评”和“改”。为了让学生真正做到“一次作文,一次收获”,还可以布置学生拿到自己作文后,比照分数评语及自己修改作文的经验,写出200字的“对比自省”,要求学生自行总结作文的得失优劣及修改意见,有不少同学甚至将当次作文重写一篇。这个步骤一般安排在晚自修完成。然后,教师收上作文,抽查部分作文的评改情况,并挑出优秀作文,装订成册传阅或者张贴出去观摩,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以上四步就完成了作文评改的一个循环。为避免评改方式的单一化,教师也可适当变通做法,如由学生先课外互评,教师根据学生的评改情况抽出典型,堂上共评,同时总结。学生互评一环可以是“自选式”,即学生自愿结成“对子”;也可以是“指定式”,即由老师安排小组之间或者前后排之间互评;或者“帮教式”,即由师生事先协商,确定好“好生”和“差生”。如此一来,学生“厌写厌评”自然变成“乐写乐评”。
2.突出评改重点,让学生一课一得
第一,选好范评的作文,做到有的放矢。教师的范评是批改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是有效指导学生自评互改的前提和核心。范评搞得好,学生的自评互改效果就好,反之则不然。因此,在选择范文进行范评时,要注意用来范评的作文要有代表性。范文是标本,要做到有的放矢。每次作文绝不能按先交后交的次序进行评议,一定要兼顾优、中、差几个等级的作文。只有这样,范文才有典型性,教师即席备课时,也才能心中有“术”——按照作文训练目标,对学生作文中的优劣作出准确的评议,给学生作出正确的示范,带好头、开好路,使学生在批改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第二,选准修改点,打好歼灭战。无论从修改作文的实效看,还是从教师学生的精力看,随意修改,或是面面俱到地修改,都不可取,高质量修改作文的关键之一,就是有所选择。因此,修改学生的作文,要注意选准修改点。所谓选准,一指必须修改之处,二指对学生有较大教育意义或启发价值之处,教师对选准的修改点,要组织指导学生认真修改,力求让学生看到改笔的必要、高明,使学生信服、得益。实践正明,这种做法是可行的,效果显著。这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艺术。
以下就是笔者在学校上的一堂作文评改课,它主要体现了评改重点突出,评改有章可循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