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几个误区
作者: 张昌卫摘 要:文章主要从当下课堂提问中普遍存在缺乏思维训练、思维台阶、实验探究、课堂主线等几方面进行了举例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课堂提问; 误区;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15-001
好的课堂提问能揭示矛盾,唤起联想,引发思考,有利于当堂反馈教学信息,有利于老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难度和策略。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牢牢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他们一步步地登上知识的高峰。
我们的课堂不是没有提问,只是我们对课堂的提问是否科学、有效,老师研究的还不够多。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多元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深入课堂我们会发现眼下不少课堂又走进了“提问”的误区。
一、缺乏思维训练,为问而问
课堂提问是设疑、置疑,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如果仅仅是“为问而问”,只关注形式,不关注内容,只关注热闹,不关注效果,这样的提问没有也好。
如:学习人教社《必修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时,教师设置了下列一些问题:1.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2.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吗?3.食盐是电解质,食盐溶液是电解质吗?这些问题设计过于平淡且重复,学生一般看到定义就会正确回答,缺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一位教育家说过:“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
二、缺乏思维台阶,脱节发问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目的是教师帮助学生、引导学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建立一些基本概念,因此,问题设计不能仅站在教师的角度,更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提问中的主体地位,善问善导,巧搭思维台阶,才能步步引领学生到达思维的巅峰状态。
三、缺乏实验探究,凭空发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学生探究新知、学习化学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有的课堂可能为了节省时间,过多地用多媒体代替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或者直接提出一些问题,这样的课堂提问显得很虚很空。
问题一:在Br2水中加入CCl4振荡后,静置有何现象?
问题二:在Br2水中加入苯振荡后,静置有何现象?
问题三:将上述二种静置后的试管溶液混合振荡,又有何现象?
如果我们不做实验回答问题一、二,多数学生应该不成问题,但问题三,多数就有疑惑,其实我们做一下这个实验,就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得知问题三仍然分为二层(有机层为一层),Br2溶于有机层中。有机层可以在上也可以在下,它随四氯化碳和苯的相对多少而使密度发生了改变。
四、脱离课堂主线,凌乱发问
一个好老师在一堂课中对重、难点知识的讲解与突破必然有很好的知识铺垫,整节课各个环节各有侧重,但必须遵照一条主线而设计,老师的每一个问题设计和每一个问题提问,都应该围绕这条主线去精心设计,否则,你可能在某个知识节点上有闪光点,但就整节课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低效的。
可以说一节课下来学生基本上能解决有机高分子合成的一种重要方法——加聚反应,但如果我们脱离这条主线,找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去训练,就会使课堂教学效率大为下降。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只有教师在了解学生思维水平、知识储备水平的基础上,合理设置问题,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被激发,思维不断被启发,知识不断被深化,进而学生在学习上产生由量到质的飞跃。课堂提问作为一门技能和艺术,需要教师善于发现、挖掘、挑起“矛盾”,并以此布疑设问,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学习、思考、判断和表达,切实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知识、思维和能力,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向高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15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