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不妨“小题大做”
作者: 谢丽摘 要:高三的数学课,以复习为主,深度学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主建构学习过程,挖掘学习潜力并发展其良好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深度学习的理念,引导我们进行有效教学,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这是教学的一个新思路。
关键词:高三数学课; “小题大做”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28-002
我们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自我思考能力,提高其自觉探索、解决问题的本领呢?笔者通过实践发觉教师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形式教学,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更能用问题引领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让数学的课堂处处绽放思维之花。笔者在上完一节高三三角复习课后颇有感触。
一、典例分析
1.“小题”演绎“大戏”
两种解法都要求学生头脑清晰,条理清楚,计算准确,能熟练运用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进行边角互化,属于对定理知识层面上的考查及简单的应用。解三角形主要综合运用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等知识,解方程等思想方法。分析两条思路,发现学生对解三角形的认识还停留在知识层面上,只是将现有的知识和方法进行了简单的线性输入,这些都反映出学生解题思路单一,方向单一,一旦中途受阻,将无法继续进行。若再回头重新审题计算,不仅浪费时间,很多人还会找不到有效的突破口。平时注重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习惯,能很好的拓展学生数学思维。
第二题,在三角的基础上还考查了基本不等式,涉及到取值问题的时候还需进一步考虑到角的范围。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既需考虑三角的特殊性,又需注意函数求最值的一般方法,特别是通过角的范围来确定基本元的范围,从而观察可否适用基本不等式,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
2.“小题”演绎“别有洞天”
2.课后反思
通过上述两题的解法,不难发现,对于一些小问题的研究,思考更深一步,说不定在思维上就会走出捷径,对于问题的研究也会豁然开朗。习题课、概念课、复习课,教师经常会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形式上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可以层层递进,突破难点,更能让学生巩固基础,达到课堂的高潮。但是对于一题多解,笔者认为一定要侧重于通性通法的讲解,对于某些巧妙的环节,要适当给学生以提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努力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数学素养与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不骄不躁,精益求精的解题作风。
高中的数学复习课,在学生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统观全局,注意每位学生,走下讲台,密切关注学生的训练,对学生出现的好方法及时加以肯定,多讲几个好字;对学生出现的不应出现的错误要及时指出,并加以指导,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密切关注,让学生亲近教师,亲近数学这门学科。这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一个基础前提。
要怎样构建有效课堂,可谓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要积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更好的学习方法,教师更应主动将时间还给学生,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努力提高学生对知识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尽可能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层面上进行指导,去揭示数学的本质。
通过对自己上过的课的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能将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回头看看,在剖析、分析、解答、回顾这些题的过程中,涉及了哪些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和思维品质,才能带给学生更好更精的数学课堂。如何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本质,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在这个问题上,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唯有更努力更用心,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上挖掘其无限的价值和意义,任重而道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28,178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