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丰盈溪流不息
作者: 徐云摘要:从作文教学现状来看,学生愁、教师苦、费时多、效率低的现象依然存在。其实,在指导学生写作之前,应先深入到生活这个源泉中,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真米”“好米”,把“无米之炊”变成“有米下锅”。本文就此提出了通过广泛阅读,细心观察,展开想象三个方面来促使作文回归生活。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回归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035-001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留意生活,让作文回归生活呢?
一、广泛阅读,认识生活
1.关注课内阅读
阅读是为了生活,课内阅读同样不能离开鲜活的生活而就文论文。每一篇作品提供给我们的都是生活的一个侧面,如果我们不能从这小小的一角去透视更广阔丰富的现实生活,我们的阅读就是有缺陷的。在课内阅读的教学中,教师如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阅读到生活再从生活到阅读的多次类比和思考,将会使学生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
2.激活课外阅读
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认识生活的一条重要途径。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我向学生推荐了专业性强、阅读口味高的《课外阅读》、《语文报》,充满青春气息、瞭望外部世界的《意林》《青年文摘》等。同时,我每周抽出一节课开展“自由阅读课”,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放松心情,放开眼界进行大量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感化和熏陶,加强自身文学修养,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细心观察,描绘生活
1.自然生活
为构建书香校园,浓郁写作氛围,丰富写作内容,我们学校文学社全体成员曾前往淹城遗址公园进行采风活动。淹城是我国目前西周到春秋时期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古城池。涉足其间,犹如进入世外桃源,给人古老、幽静、深厚的感受。社员们用眼睛细心观察、以身心真切感受,他们即兴发挥,《天作之美》、《邂逅淹城》、《淹城如书》、《历史的见证》、《复制?保护?》等佳作层出,最终合成一集《淹城之旅》。
2.家庭生活
其实,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着故事,关键是学生有没有发现,有没有走进生活的大门,抓住所见所闻,洞幽烛微,深入思考!比如:当你放学回家的时候,看见你父亲一脸的疲惫、满身的倦怠,你是一看了之呢,还是仔细地观察?观察你父亲的行为举止,甚至是一个小小的表情流露,推测着你父亲今天到底怎么了?是自己身体不适,还是替人受累?是单位领导给他穿小鞋、同事给他添麻烦,还是母亲又喋喋不休地给他“家庭教育”?是身累,还是心累?你看,你只要留神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走近、走进他们的生活,怎么还会“无话可写”呢?
除此以外,社会是个大学校,社会生活具有更广阔的空间。“消防日”、“世界环境日”、“三八妇女节”等各种活动时,让学生多接触社会,走进生活,感受生活,这种细心观察后的练笔效果一定会很好。
三、展开想象,创造生活
生活不但是作文的源泉,而且是想象的凭借。只有善于把想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联系起来,巧妙地设计人物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生动有趣。一句话,想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在平时的作文中不难发现,学生材料流于一般化,有素材却不能很好地组织和重新创造,作为教师不妨教教学生利用想象,移花接木、铺叙、穿插,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起来。如写人的记叙文,要引导学生把积累的材料铺开来,选择典型的材料,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才能达到表现深刻主题的目的。一学生写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如何让其具体化,我让他设置一个特定的自然环境,如冬天的早晨,通过学生自身的体会写出天气的冷,让学生在这特定环境观察母亲的神态动作,从而深刻感受母亲的伟大,这样很自然地让材料为中心服务了。后来学生作文中这样写道:“每天五点半的时候骑着自行车在我身后大声地叫我再跑快点,时不时地停下来推着车和我一起跑。我大口大口地喘气,母亲也喘着粗气。我看着母亲呼出的白气,笑着说她老了,而她却一脸笑得像菊花一般说要和我比赛谁先跑到学校,天真得像一个孩子,眼中掠过了一丝的兴奋。那一瞬间,不知是不是因为有呼出的白气的原因,我突然觉得,母亲长得不丑,很可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让作文回归生活,让作文与生活有机结合,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像我们的生活一样多姿多彩,学生的作文就不再是绞尽脑汁地编造,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
参考文献:
[1]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开明出版社
[2]史绍典,生活,作文之无尽藏也,摘自《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10月
[3]陈胜全,贴近学生实际,回归作文教学的本色,摘自《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7-8
[4]孙荣梅,也说作文教学中的米,摘自《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12月
[5]向明康,感知生活,认识生活,摘自《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7-8
[6]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7]冯建芬,作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摘自《教学月刊》2002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