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瞬间捕捉促动态生成
作者: 王培明摘要:课程不仅仅是教材,而是一种教学事件,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因此,教学在实质上是一种课程开发,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关键词:瞬间捕捉;动态生成;课堂信息;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086-001
真正的教学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生学生个性的、在开放型教学环境中进行的过程,是学习主体和教育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出现课堂瞬间信息。瞬间信息是学生在当时课堂气氛的启发和感染下表现出来的联想和拓展,有益的瞬间信息类似于“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波内斯,1967),需要教师用细致入微的心去发现,虽然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但那似流星闪现的光彩却有可能成为永恒。教师能否适时捕捉课堂瞬间信息,根据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及时调控自己的教学,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利用“一般资源”,找准最佳切入点开展教学
在新课程所倡导的开放型教学环境下,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热闹的课堂氛围中侃侃而谈,但如果仔细听来却不难发现学生的思维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这样的教学将成为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我们应当找准新、旧知识之间以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切入教学,使课堂教学“形散而神不散”。
例如,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小熊购物》一课的知识目标是: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在班级里创设了一个模拟购物的场景,并从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中,筛选出了“我要买1包花生和5瓶饮料,应付多少钱?”这一问题。学生中出现的比较典型的解决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7+6+6+6+6+6=37(元)②6×5=30(元)7+30=37(元)③6+6+6+6+6+7=37(元)④5×6=30(元)30+7=37(元),这时,我并没有直接教给或让学生思考如何将两个算式合并为一个算式以及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而是提出了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①仔细观察6+6+6+6+6,你发现了什么?②请试着向你的同桌购买上面的这两种东西,然后以最快的速度算出你应付多少钱。第一个问题,我从新知识与上学期已学过的“乘法的意义”这部分知识所特有的联系切入教学,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可以把7+6+6+6+6+6直接写成7+6×5。而第二个问题,则从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点切入,日常生活中已有的购物经验告诉学生,先算出5瓶饮料的价钱再加上1包花生7元即可很快算出总价。以上过程,抓住学生反馈的信息,通过两个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运算顺序,然后再抽象概括为数学知识,顺利实现了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二、巧用“错误资源”,依托真实的体验感悟知识
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告诉”,因为其缺乏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数学教学很多时候靠感悟,这是由数学学科的抽象性特征所决定的。感悟是人的智慧发展的一种主要方式,是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教学中,巧用学生的错误认知,让他们亲身体验这种认知的荒谬与可笑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正确感悟,往往能达到一种“豁然开朗”的境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一开始教学长度单位时,学生出现“字典厚约3m”“我的食指长约7m”等认知上的错误,大部分同学一脸茫然。这时,我不动声色,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身高,大家可乐了,踊跃地举手发言:我的身高是120cm,我的身高是125cm……我抓住时机提出:哦,同学们长得可真高,如果把2个同学的身高“接”在一起那有多高呢?学生兴奋得“哇”地叫了起来,纷纷向屋顶的方向比画着。我故作吃惊状:245cm有这么高(比划),那字典公公可厉害了,他有3m高呢!同学们愣了一下,继而哄堂大笑,有人顾不上举手就脱口而出了:不对,不对,字典应该是厚约3cm。这样的处理把课堂中出现的“错误”变为一种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体验“错误”的机会,在这种体验中感悟知识,生动而且印象深刻。
三、善用“创新资源”,凭借知识的闪光点拓展思维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创新与个性总是相伴而生的,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同时及时捕捉迸发出来的创新思维的火花,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例如,在《认识角》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角,并通过做活动角初步体会“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之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可爱的小蜜蜂和美丽的花蝴蝶吵起来了,原来呀,她们各自做了一个角,而且都认为自己做的角比较大,谁也不肯服输,请同学们来帮她们评评理。结果出乎我课前的意料,连同学们也对这两个角谁大谁小争议了起来。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同学们手头上不是有“摸角”时用的三角板和自己做的活动角以及做角时用的剪刀吗?于是,我请他们利用这些现有的工具或者自己想其他办法比一比这两个角的大小。结果学生的回答时时闪现创新思维的火花,课堂带给了我惊喜:“我拿三角板上的这个角(用手指着)去比,发现它比小蜜蜂做的角大,但是比花蝴蝶做的角小,所以花蝴蝶做的角比小蜜蜂的角大。”“我把自己做的活动角拉一拉,让它和小蜜蜂做的角一样大,然后把它和花蝴蝶做的角比一比,就发现花蝴蝶做的角比较大。”“我的办法和他一样,不过我不是用活动角,而是用剪刀(张开的角)去比。”“我用活动角去比的时候,突然发现活动角上有两个角,上面这个角变大下面那个角就变小,上面这个角变小下面那个角就变大”“对,我还发现用这两根硬纸条和图钉可以做出四个活动角,而且面对面的两个角一样大”……这时,同学们就“我发现角里面还有好多秘密”这一主题,主动在小组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展示。
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细心发现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用爱心去包容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方式,从而捕捉课堂中转瞬即逝的亮点,才能让数学课堂散发出峰回路转、动态生成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