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当前校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 胡正伟摘要:校本研究为教师实现由“教书匠”到研究者的转变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但是,由于理念、制度、环境以及教师自身的研究水平与能力的限制,学校实施校本研究的进展并不顺利。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加强学习,统一认识,更新观念,改变习惯的策略,引导全体教师参与研究,力求通过有效的校本研究真正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校本研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095-002
一、学校当前校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校本研究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形成的新的研究范式,是沟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和桥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不断深入,广大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那种满足于“教书匠”的现状、满足于自己固有的那“一桶水”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了。为此,帮助教师实现由“教书匠”到研究者的转变就显得格外必要。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校本研究,无疑为我们突破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但是,由于理念、制度、环境以及教师自身的研究水平与能力的限制,我们学校实施校本研究的进展一开始并不顺利,甚至曾一度陷入误区,影响了校本研究的质量。
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研究的主体性没有得到激发
“校本研究”是以学校为本位的研究,是在学校内进行的,是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其研究主体当然应该是老师。可是,由于受传统教研模式的影响,从研究课题的选择到研究计划的制订,从研究活动的开展到研究课题的结题,甚至连研讨课由哪些老师上,上完后由哪些人来评,都由教科室来包办。往往教科室主任累得够呛,可课题真正的主人——教师由于失去了研究的主动性,却成了配角或旁观者。他们只习惯于模仿他人的教学技巧或期待学校领导告诉他们应该掌握哪些教学技巧。但是由于教师之间存在着差异以及教师所教班级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差异,生搬硬套别人精心研究出来的教学技巧并非一定有效。所以,这种偏离了主体地位的校本研究是难以取得实效的。
2.教师对校本研究存在错误的认识
一线教师是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的忠实执行者,他们很少怀疑教材内容和教学参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久而久之,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日渐丧失,追问课程、质疑教材的能力逐渐萎缩,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所必须具有的发现问题、批判反思的能力和习惯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当学校轰轰烈烈地开展校本教研的时候,许多教师表现出来的是从众心理和经验主义,甚至有许多老师对校本教研存在着错误的认识。有些教师认为校本教研是教科室成员和教研组长的事,他们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如果把精力放在校本教研上是“不务正业”。有些教师认为虽然教育研究对教育实践存在一定的指导意义,但要直接提高教学质量还得靠教育实践活动。个别教师甚至理直气壮地说:第一名不是靠一篇一篇论文写出来的,而是靠一堂堂课上出来、一张张考卷做出来的。有些教师嘴上常说校本教研有如何如何重要,可真正要他参与校本教研的时候,却总是抱怨时间不够用,一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样子。还有些教师把校本教研看成高不可攀的事,往往对参与校本教研的老师赞不绝口,认为他们个个高深莫测,而自己却只能望而却步。因为许多老师存在这样的认识,所以校本教研在我们学校刚开始的时候参与的人数并不多,一时难以取得实效。
3.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阻碍了校本研究的深入
校本教研本来应当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其研究的过程应当是稳打稳扎、步步落实的。可有些教师当初为了评职称等原因风风火火地申请了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却无所作为,到研究终了时靠形式主义做一些表面文章,甚至弄虚作假,去抄袭一些网上的文章,搜集一些活动的方案,补拍一些活动的照片,马马虎虎结题了事。而这些成果是否有使用价值,能否转换为教学的现实“生产力”他们却从不考虑。这样的校本研究也自然是没有实效的。
二、针对校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所采取的对策
校本研究中存在的上述种种问题,阻碍了我校校本研究的健康开展,也阻碍了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更新观念,完善制度,统一认识,加强学习,改变习惯的策略,不仅为校本研究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全力打造出一个浓厚的学习和研究的氛围,还结合绩效工资考核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校本研究的激励机制。引导全体教师参与研究,力求通过有效的校本研究真正提升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更新观念,完善机制,激发教师参与校本研究的积极性
作为学校教科室,我们首先让学校的管理层通过系统的学习树立起科学的教育管理观。让他们对参与校本研究的老师,采用人性化的,具有一定弹性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要充分相信这些教师,他们的研究可能在短期内无法使自己所教学科的成绩大幅上扬,甚至还可能下挫。但只要他们能长期坚持科学研究,所教学科的学生定会受益匪浅,学校也能从中受益。只有这样,才能解除这些教师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研究的积极主动性。
同时,学校还结合绩效工资考核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校本研究的激励机制,把教师参与校本研究的情况列入年终绩效工资考核条例,对取得教学研究成果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让教师尝到参与校本研究的甜头,从而激发教师参与校本研究的积极性。
2.下放权力,创造条件,保障教师研究的主体性
为了使广大教师真正成为校本研究的主体,激发教师的主体性、创造性,我们首先建立了研究管理的新机制——课题组长负责制。赋予参与研究的教师专业自主权,使参与校本研究的教师有机会在工作中能作出自己的决定,使教师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育、教学的特色。为了让教师能更好地进行研究,我们还努力为教师创造适于校本研究的条件和氛围。比如教师学习研究的最佳途径是读书,学校就加大了购置图书资料的力度,并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尽可能多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为教师安心进行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
3.引导教师研究解决身边存在的问题,提高校本研究的实效性
以前学校的教育科研之所以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推动力不大,是因为研究课题往往是由上级有关机构要求或布置的,与学校自身的教学没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那校本研究究竟应该研究什么呢?我们觉得首先可以从一些由来已久,阻碍着学校的变革和发展的问题入手,如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师生负担过重的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也可以是一些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可能一直认为不算太大而很少去研究解决的问题,如如何让低年级学生学会正确的执笔姿势的问题,如何减少班级学生近视数的问题,如何开展好每天的课外活动的问题,如何激发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的积极性的问题,甚至是如何防止高年级学生早恋等问题都可以列入研究范围加以研究。关键是让每一个教师的研究成果能有利于解决学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能推动学校和教师的发展。
4.给予教师必要的专业引领,提升教师校本研究的可行性
为了提高校本研究的质量,我们还采取理论支持与专业引领的办法,让每一位教师都学会研究。其中,专业引领是关键。像我们学校长期坚持的拜师结对活动,就是让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让这些土生土长的“实践专家”通过现身说法,为青年教师树立身边的榜样,加快这些教师成长的步伐。当然,在专家引领的同时,我们还注重提倡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因为读一本好书、一篇好的文章,实际上就是与一位大师对话。所以,从教师角度讲,通过必要的专业引领并让每一位教师通过读书加强理论学习,并自觉接受理论的指导,是引领教师从“教书匠”成为“教育家”的必经之路。
总之,校本研究要以广大教师为主体,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选用适合本校情况的课题和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要用于实际教育、教学中。这样的研究才是真正的校本研究,这样的研究才是每一位参与校本研究的老师应该坚持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良宇校本教学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9
[2]邹尚帜,校本教研指导,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
[3]丁永真,探索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江苏教育研究,2003,1
[4]张学华,制约校本开发的因素,教育情报参考,2004,3
[5]鲍寅初,校本研究通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