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部公房《砂女》中的“沙”

作者: 凌红

摘要:安部公房是战后日本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登上日本文坛的他用敏锐的触角捕捉到了当时潜存于社会中的人的虚无状态。其代表作《砂女》就是围绕人的存在问题开展的。本文试图通过“沙”的不同寓意来分析与研究这部小说所体现的人的生存处境特征。

关键词:电影;安部公房;砂女;日本

中图分类号:1313.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56-002

其实早在二十世纪初,西方的存在主义思潮就曾传入日本。但由于当时在绝对主义的重压下,这股思潮根本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而最终在抑制中夭折了。后来,经过二战的洗礼,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社会的状况和思考人的存在问题。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登上日本文坛的安部公房大胆地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巧妙地运用离奇的寓意手法,通过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疏离感,人的“异化”现象。他的那种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给传统的日本文学带来了新的气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在自己的随笔《世界文学能容受日本文学吗?》之中,提到:“安部公房这位作家,也成为日本最具世界性的作家。……我所接受的奖金,老实说最合适的要属安部公房了。如果他还没有去世的话,……当然应该由他去领奖。”这句评述中不免有大江氏的自歉意,但足以说明安部公房在文学方面的卓越成就。

《砂女》是安部公房的主要代表作。小说在发表后第二年(1963)获得第14届读卖新闻奖,1968年又获法国最佳外国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也获得戛纳电影节奖、蓝带作品奖。诸多殊荣无声地证明了《砂女》是篇杰作。日本评论家甚至认为,它是安部公房文学的顶点,是其全部作品中最具特点,艺术手法发挥得最为成功的一部佳作。那么《砂女》到底是篇什么样的作品呢?

故事的情节非常的简单:—位叫仁木顺乎的中学教师,为了采集昆虫标本来到—个偏僻的海滨沙丘。由于错过了末班车,经—位老人介绍借宿到—寡妇家过夜。第二天醒来发现从沙穴通往外界的唯—通道——绳梯没有了,他被幽闭在了洞中。为了能逃出沙穴,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着不同的计划,但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同住的女子因宫外孕要送往洞外时,那条通道终于出现在他的面前。但他却没有了应有的惊喜,为了自己研究的取水装置,他放弃了出逃。

小说的内容简单地概括起来就是一份“出逃计划”,登场人物也屈指可数,主要就是主人公和寡妇。可是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笔墨进行了描写,将这一情节酝酿成了一部长篇。读完整篇小说,并不会觉得情节是多么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甚至有时还会觉得一点繁琐。那么,这样一部作品何以以名作自居?难道作者就想为了表达主人公的出逃计划吗?小说的经典之处在何处呢?

有意思的是故事的发生从始至终都和“沙”有这不可分割的联系。提到“沙漠”,应该说给人的感觉是荒凉,缺乏生机的。但安部公房对沙漠似乎有着不同寻常的情愫。安部在随笔集《沙漠的思想》中,提到“沙漠之中,或者沙漠性的东西之中,总具有某种难以形容的魅力。也可以说那是对日本没有的东西的憧憬,但我是在沙漠的满洲度过了幼少年期的大半。现今当然也可以说成是乡愁,尤记得甚至在那半沙漠的风土中对沙漠也怀有憧憬。天空一片暗褐色,沙尘令人窒息,干枯的眼皮里灌满拭不掉吹不去的沙子,心急火燎,但在这种情绪的背后不单是不快感,似乎同时总有—种飘飘然的期待。”日本评论界之所以认为安部公房的作品具有“沙漠般的荒凉感和孤独中的乐观主义”,或许正是因为安部的这种沙漠情愫吧。所以,安部公房幼少年时期对“沙”的切身体验,为这篇以沙为背景的作品《砂女》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本文就试图以“沙”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沙”在小说中的不同的寓意来欣赏这部作品。

一、封闭、孤独、不自由

“……从外面看起来,也许只有巴掌大小一块土地,可是站在洞底看,满眼皆是无边无际的沙子和天空。”人被四堵沙壁严严包围着,沙圈定了人的活动范围,在人与外界之间拉上了一道屏障。面对沙的威胁,人们似乎显得无能为力,除了不停的清沙还是不停的清沙,每天通过重复着那种机械性的简单动作来护卫自身的安全。可以说这种封闭式的生活,这种原始式简单劳动,投影于现代化大生产的环境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一种对“现代化”的嘲讽和奚落。文中现代化的—位形象代言人就是主人公仁木顺平。—个“……有正经的户口,有正当的职业,老老实实地缴纳税金,还持有医疗保险证”的现代人。当他用一种所谓现代人的眼光看眼前的沙穴生活时,发出“简直不敢相信。恐怕有什么误解吧,……”的感慨。主人公的眼中充满了疑惑和难以置信。其实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嘴巴道出了一种落差,—种所谓的现代人生活与眼前的穴中生活的落差。在现代人的生活中,竟然存在了这么—个地方。可以说“沙”的洞穴,寓意了现代人的一种生活处境,人,生活在其中,过的是一种非现代的,而是原始的生活,拥有的不是安宁,和谐,而是孤独和随时可能受袭的不安。

作者设定了这么—种险恶的环境,通过“沙”来展现现代人的生存处境的同时,也安排了两类不同的人群,—类就是以砂女为代表。另—类是以主人公为代表。砂女的反应是:面对现有的环境,她似乎没有什么怨言,只是通过最为原始的方法来为自己的生存解禁。不停的清沙固然可以避免自己的生命免遭灾难,但她仅满足于此,没有再设法为自己的生存空间争取更多的权利和自由。而与砂女不同的是,主人公却为了能逃出沙的困境而绞尽脑汁。一开始,他将墙壁挖成斜坡,试图逃跑。而后是装病、绑架女人作为人质,威胁运沙人把他放出去。后来依靠自制缆绳逃了出去,却又不幸被村民带回了沙洞。尽管屡次失败,主人公还是没有气馁。他甚至希望乌鸦可以帮助他。两类人面对同样的处境却有着不同的态度。比较之下,我们可以看出安部公房通过这么一部长篇,不是简单地在描写一次出逃,而是在通过某种过程给我们述说这—种哲理。安部的随笔《纽约与莫斯科》中写道:“人不应该从孤独中逃脱,必要的不是从孤独恢复正常,而是把它看作必然之物主动接受,并在孤独中探索未知的新的途径的精神。”其实这种态度,也就反映了《砂女》中主人公的一种态度。虽然他试图逃脱,但小说的最后部分却成为了全篇的—个转折点,也是高潮部分,“逃亡,在那以后第二天考虑怕也不迟。”屯水装置的发明改变了他的初衷。在与沙的搏斗中,主人公一直就没有绝望过。他一直在争取着什么。“存在”和“虚无”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两大主题。小说同样通过“沙穴”的设定体现了现代人生存的—种虚无,但安部的作品还同时有种积极性,他不仅反映了“存在”问题,更重要的是告诉人们。鼓励去寻求自己的存在。

安部公房的《砂女》让我想起了大哲学家加缪。他有一本哲学著作叫《西绪弗斯的神话》。讲的是西绪弗斯犯了错,上帝罚他推石头,那石头像西绪弗斯那样高大。但因为山顶很尖,石头总不能停留在山顶,石头被推到山顶就滚落到山的另一边,于是西绪弗斯就

不停地在山的两边之间推石头。这片故事很短小,但加缪却通过它提醒世人,西绪弗斯的困境就是我们人类的困境。我们每天不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简单的劳作,过着枯燥无味的生活。加缪说,他不为上山的西绪弗斯难过,因为他在上山的时候至少是推着石头行走,至少在考虑如何克服万有引力,但他为下山的西绪弗斯难过,下山的时候无事可做,西绪弗斯可以考虑,他是不是会想:下山后干什么?为了一百次一万次的推石头?我们每天在生活中,不做事的时候,我们也会想,“我们每天到底在于什么?一天的劳动难道就是为了明天同样的劳动?”加缪说他为我们人类在稍稍思考时感到悲哀。

从安部的身上,难道我们不能看到加缪的影子吗?砂女不就是西绪弗斯式的吗?她每天和西绪弗斯—样以重复的节奏做重复的事情。她似乎就没有思考过:她的这种重复的清沙,有什么意义?这种劳作与动物的劳作有何区别,所以,其实这对于人而言,是一种生存状态的悲哀。而想方设法试图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的仁木顺平的做法,正是安部公房和加缪在哲理上的相通处。

二、流动性,无竞争性

“确实,沙子不适应生存。对生存来说,扎根落实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只要根扎住了,就会开始出现讨厌的竞争吧?假如不在考虑扎根,随沙逐流,该不会有什么竞争吧。现在沙漠上也开花,居住着虫子和野兽。这些生物,利用极强的适应能力,逃到了竞争圈之外。”

文中对“沙”的特性进行了描述。现实的生活中,人们为了生计,总会面临这来自各个方面的竞争,竞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压力。小说开头的部分有这么一段背景介绍,“…如今个把人失踪了,也不是什么希罕事。仅从统计数字来看,一年间就有几百件失踪案件。……如果有‘纯粹逃亡’的说法,那么,多数失踪事件,似乎都可纳入‘纯粹逃亡’的范围。”故意逃亡预示着人们面对当前的生活处境,已经无法生存下去,只有选择逃亡,脱离那种环境。现实世界的非生存性和沙漠的非竞争性,在此处形成了—种二元对立。砂女有句话,“真的呢,经常走动的呀……直到来这儿之前……还抱着弦孑走了很长时间……实在累得走不动了……”可见砂女曾在外界生活过,但她为什么最终选择了沙穴落脚。如果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她会选择这种常^难以想象的地方生活吗?在这里“沙”是作为—个独立的,与外界世界相对的空间存在的。上述的“沙”的封闭性中,我们将“沙”作为从属与现实世界的一部分来分析的。而此处,随着分析角度的变化,“沙”的寓意也发生着变化,“沙”不再是种孤独,不自由,还是相对于外界的非生存性的适存性。

小说的结尾虽然没有明确的指出,主人公最后是离开了沙穴还是留在了沙穴。但我想他是留下来了。这应该与“沙”的非竞争性不无关系吧。

其实,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作者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现实中人的生存状态问题。

对于安部公房的这篇小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试图通过从“沙”的不同寓意进行了一次浅析。作者通过“沙穴”这种特殊场景的设置,从不同的角度来衬托出现代人的生活处境,并且通过小说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探求未知。故事情节部分很简单,但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通过一个简单的事例,揭示社会现象,来透视人的生存的重要道理。有人说,“安部公房是日本的,也是世界的。”的确,因为安部所提出的问题是关系全人类的,具有普遍性。

参考文献:

[1]马原著,阅读大师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2]庄萍,试论安部公房(砂女)的现代性文学主题,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1)

[3]吴新兰,安部公房的(砂女)——一部独特的现代主义作品,日语知识2002(6)

[4]叶渭渠,安部公房与日本存在主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