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作者: 陆俊

摘要:阐述了教师怎样通过挖掘教学情感因素包括自身的情感以及教材中的情感来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情感;互动;优化;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051-001

从某些程度来讲,学生对所学到的课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欠缺热爱,甚至感到乏味,我认为那应该是教学的失败;一个学生获得了某种知识和技能,但他却不知道这些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含义,那应该也是教学的失败。因而,良好的学习效果,应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教学与价值观的协同发展。但是,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只重视知识技能而忽略情感教学,忽略过程与方法的情况还普遍存在。下列现象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

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公式、性质、定理的归纳,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和思考方法的培养。经常表现为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实践、探索以及讨论等各种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之中,缺乏对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实践和创新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二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过多地注重了知识、技能方面的传授,忽视了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经常表现为:过多强调学生的基础问题,而教师自身的情绪状态平淡、表现低落,致使课堂教学显得枯燥、表面化,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提高。

课堂教学,是促使良好学习成果产生的主要渠道。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认为有几种教学方法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优化课堂教学的氛围,使得知识、技能和情感教学共同发展

1.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上课情绪和状态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积极情绪应该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教师的情绪极易感染学生,设想当一位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板着脸,表情冷漠或者忧心忡忡,或神情恍惚、烦躁不安地走进教室,打开书本进行教学时,学生必然会感到情绪的压抑,从而使得学生心理紧张,阻碍了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之情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会倍感亲切,愉快的心情油然而生。以教师的愉快情绪来影响和激发学生的愉快情绪,会使学生思维活跃、茅塞顿开,可以更高效地接受知识。

2.加强教材内容的情感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富有情感地讲授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这样能够更好地接受来自教师的情感传递,从而达到情感化教育的效果。

2.1要善于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教师在钻研教材和预备课程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情感因素,即既要备好学生认知方面的课,也要备好情感方面的课。而后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该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去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第

二、可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用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2要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教材内容中的情感。过去的教学只求言语的准确、清晰、简明扼要,在理解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后,现在的教学言语除了准确清晰外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课堂语言深深感染到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每堂课45分钟的时间,学生的思维不断的跟随着教师的思维共同运转,充实的45分钟,可以达到不可小觑的学习效果,当然,这要求数学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

2.3要善于用表情来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言语表情。教师抑扬顿挫、缓急有致的讲课声,既能传情达意,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引发兴趣,而且丰富言语表情还会强化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烘托了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境,深切感受到某些情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传统教学十分重现“知识与技能”,优生和差生的区分,实际上是以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优劣来衡量的。而事实上,“优生和差生”都有各自的情感优势与劣势,因此,我们必须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三、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促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思维品质

数学教学是大脑中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培养数学思维离不开数学实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以下几种思维方式的培养。

1.思维的深刻性

1.1通过培养概念的概括能力,重在理解,重在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对概念定义的机械背诵。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真理,弄清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能独立作出证明,明确定理与其它知识之间联系,逐步把握知识的逻辑结构。

1.2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加以分析和解决,而不被一些表象所误导。解题以后能够总结规律和方法,把获得的知识和方法灵活的应用于解决其他问题。

2.思维的灵活性

2.1培养学生思维不固定于某些程序和模式,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换向,灵活调整思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使得学生懂得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善于联想,培养灵活思考进退自如的思维习惯。

2.2强化数学语言教学,注意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加强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象语言的训练。

3.思维的敏捷性

3.1在数学语言的教学上应把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象语言有机结合,便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公式。通过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3.2善于选择信息,善于运用直觉思维,善于把问题转换,注意思维的合理性,避免走弯路,出奇制胜。

4.思维的独创性

4.1教学上应充分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的发散,千万不可泼冷水,这是培养思维独创性的原则。

4.2通过归纳、类比提高发现问题作出猜想的能力。通过对猜想的否定,提高发现反例的能力;通过对猜想的肯定与论证,提高发现证明思路的能力。通过探索性、开放性作业,培养初步的独立探索的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