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马太效应”探析

作者: 刘慎学

摘要:“马太效应”是一种优势积累效应,它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体育教师要正确面对体育教学中的“马太效应”,善于利用并激活其正面效应的形成,预防和治理其负面效应。

关键词:学生教育;马太效应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153-002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当代哲学家罗伯特·默顿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即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获得了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优势积累,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绩和进步,造成两极分化的现象。并由此根据《圣经》“马太福音”结尾的两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将此现象称之为“马太效应”。

在体育教学工作中,也存在着“马太效应”。具体体现就是“好学生好对待,差学生差对待。”好与差的标准主要还是体育成绩。体育教学中的马太效应表现在教师在对待差生(指成绩差或表现差)的学生时,表现出缺乏耐心或漠不关心,面对存在各种问题的学生,轻者不闻不问、不屑一顾,重者讽刺、挖苦,甚至剥夺其学习的权力,教师对同学们的进步视而不见,往往导致学生对自己也失去信心。而面对体育尖子生则给予很多的、甚至过多的关心,他们得到的表扬最多、奖励最多,得到的关注目光最多,得到的关照也最多。

二、体育教学工作中“马太效应”产生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一个体育成绩优异的学生,老师喜欢,同学羡慕。在这样的一个成长环境中,他自信,勤奋,好学,不断进步。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都是老师和同学们心中的“好学生”典范,从而导致他在一个正面循环中不断发展。同样,在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中,学生专心学习,团结友爱,表扬和荣誉纷至沓来,这些又使得整个集体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马太效应的积极性一面,我们称之为正面马太效应。

然而,马太效应体现在“差生”的身上,就变成了完完全全的“灾难”。“差生”概念的形成原因可能是偶然的,但其发展却是持续的。可能由于自身体质的原因,让自己进入了体育“差生”的黑名单,此时“差生”的阴影会遮盖他全部的优点,别人看不到,自身也看不到。随之而来的可能是老师的冷眼对待、自身的破罐子破摔。于是,负面马太效应正式形成。

由此可见,马太效应在中学体育工作中存在双刃性,即“锦上添花”的正面效应和“破罐子破摔”的负面效应。在中学体育教学工作中,马太效应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情感因素是马太效应形成的激活因子

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爱的缺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对优秀学生缺乏理智的爱,另一方面对后进生缺乏执著的爱。

对学生理智的爱,是指对学生清醒的、有节制的、伴有严格要求的爱,与糊涂的、过分的、放弃严格要求的溺爱相对立。通常老师喜欢优秀生也是自然的。但是,他们也需要雕琢才能成器。而且,优秀学生长期处于优越地位,容易造成爱听表扬,不爱听批评,经不起挫折等弱点。偶尔老师发现他们的不足,或轻描淡写,或归于其他;如果同学间有纠纷,老师有意无意地袒护优秀学生,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学习落后的学生,就潜在地造成了教育的不公正,“贫富不均”。

教师对后进生的爱,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对后进生的积极期待,期待他们不断超越自己,并为其每一点进步而喜,为每一处落后而忧。毋庸讳言,教师对后进生常常缺乏执著的爱,每每恨铁不成钢。教师这种由爱至恨的情感,往往导致教师对学生失去信心,还极容易伤害学生的感情。对于后进生,教师要坚定地相信他们终能成才,时刻关注他们的得失荣辱、进步与落后,多点期待的目光。

2.个体心理素质是马太效应形成的基础条件

在体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也会发现马太效应失灵的个例。有些同学在一方面或几个方面明显处于后进行列,却没有掉进负面马太效应的怪圈。他们表现良好,在某些方而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负面马太效应之所以不适合他们,是因为他们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存在马太效应赖以生存的自卑心理基础。而在现实中,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不少学生缺乏这种防御性能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自然免疫负面马太效应的侵袭。这样,马太效应的屡屡发生就在情理之中了。同样,一个扭曲的心理则会拒绝接受正面马太效应的青睐。这样,他就会因屡屡丢失进入正面发展轨道的机会而平庸无为。

3.认知惯性原理是马太效应深化发展的根源

根据惯性定律,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属性,称为惯性。不仅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静止的物体也具有惯性;物体惯性的大小用其质量大小来衡量。至此,人们对于物体惯性的认识达到第一阶段比较完善的程度。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也有惯性。我们通常称之为思维定势。思维定势者总是以头脑已形成的认知来看待不断变化的事物。有思维定势的教育工作者总认为:金是金,铁是铁,好学生就是好学生,差学生永远是差学生。这种思维定势,深化了马太效应的发展,在可能造就“金”学生的同时,却耽误了“铁”学生的培养。

三、对学生教育工作中马太效应的思考

在体育教学工作中马太效应也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个班级都有先进与后进的学生。作为一个体育教学工作者,我们该如何对其进行教育、转换后进为先进,以达到教学的目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要合理运用惯性的引导和控制

马太效应形成后,其发展根源就是其内外惯性力。惯性的引导和控制是治理马太效应的重要手段。

对待正面马太效应要顺水推舟,努力维系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一定要警惕因思维定势所造成的“名不符实”。言过其实的表扬和偏爱,易使学生自负自傲,目中无人,导致正面马太效应的假象和泡沫。

对待负面马太效应,要雪中送炭,发现闪光点。作为一名体育教学工作者,心中的“黑名单”信息一定要坚决删除。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都是可塑的。为此,我们要及时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闪光点,加以激励和引导。(1)20米×3弓步走后接30米跨步跳;(2)30米×3正踢腿、侧摆腿和外摆腿,两腿轮换进行,返回时结合摆臂练习;3.30米×3跳绳跑,注意上下肢的协调配合;(4)行进间各种栏上练习。

在训练中应注意以下部位的柔韧性:跟腱、腓肠肌、髋屈肌群、髋伸肌群、双肩和躯干。尤其是踝、膝、髋关节的柔韧性练习,训练中,常常把以上几种方法结合起来,即在做拉伸练习时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2.3柔韧性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2.3.1柔韧素质通过训练可获得良好的发展,但在停止练习后消退得也较快,所以训练应保持经常性。

2.3.2年龄与柔韧素质有很大关系,儿童时期最好,也最易发展,女生优于男生,在练习中应掌握自然规律,循序渐进,切忌盲目。

2.3.3要将静力性练习与动力性练习、柔韧素质与力量素质结合起来,这样肌肉才会柔而不软、韧而不僵。

2.3.4注意与相连关节结合训练,并采用与专项动作相似的伸展练习。一般的动作不仅是一个关节,而是几个相连的关节和部位共同作用产生的,所以在进行专项柔韧素质练习时要多做与专项动作相似的练习,动作幅度应比技术动作大,这样才能加大动作幅度,保持动作结构。

2.3.5要注意训练的安排。柔韧练习应放在早操和训练课的准备部分进行,练习之前要做一般性准备活动,练习时动作幅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身体疲劳时不宜做柔韧练习,以免受伤。

2.3.6要注意练习手段的选用。采用动静结合、以动为主;在练习形式上,应以主动练习为主,被动练习为辅。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

[2]郭岩,跑的柔韧性练习,田径,2002年

[3]中国田径协会,中国田径教学训练大纲,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

[4]熊西北,马明彩主编,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年

[5]国际田径协会联合会,田径教练理论入门,华兴印务有限公司,1994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