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

作者: 吕双庆

摘 要: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和需要高技能的活动,它强调教师对教学行为做出思考与分析,反对机械灌输和简单重复。本文从四个方面对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 新课标; 高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058-002

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把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作为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要求每个学生不仅要获得生物科学知识,而且要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并倡导开展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来实现这一课程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下面是本人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些教学方法的尝试。

一、明确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首先,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教者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每位教师须多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才能做到观念更新,真正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如果观念没有更新,继续用老观念进行教学,那探究性学习将成一句空话。

其次,新的课程标准中,关于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不仅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而且有些内容对教师也是完全新的, 要以课程标准的理念宏观把握,深入全面地探究,统筹兼顾,既要注重本学科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又要注重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备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活生生的动态课,教师要自觉地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

再次,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找准自身角色的位置,那就是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应改变以往“导演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唱主角”,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发现问题,确立探究课题,设计探究方案,并按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总结和反思,教师更多的是以参与者和宏观调控者形式出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了解学生探究动向,提供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探究性学习赋予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但老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作为主题探究活动的辅导者和合作者,要为学生的实施提供条件,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尽责,这就要求教师事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妙创问题情境,巧立探究课题

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目的性、适应性和新异性。目的性指问题要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提出来,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学生的实际水平;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和生动性。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给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求知状态,随之而产生问题意识。有了问题意识,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之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和发现。

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助性问题,把大题化小,把难问题化易,把繁问题化简,分步提问,分层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切不可有意设计太难的题目为难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厌学;但对于过于简单的,甚至只要求学生回答是与否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也不宜当作探究性教学的问题。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启发,搭一个“脚手架”,降低问题的台阶,设置低一个层次的探究点或子目标,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

问题情境的创设讲究“妙”,课题的引入关键在“巧”,因为妙能生趣,巧能激趣。不管是巧,还是妙,都要以实际生活、生产事实或经验为出发点。《标准》指出:“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也就是说,高中生物新课程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和探究生物学。因此,教师应联系生活,善于为学生准备好问题情境素材,设置适当的途径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最近出现的“大头娃娃”引出问题,并提出课题“‘大头娃娃’形成的原因”。接着进一步创设问题情境:蛋白质有什么作用?它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有些食品要添加某些氨基酸?这样提出问题,确立课题,非常得巧,非常得妙,非常得新,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得高涨。

三、组织学生探究,增强探究的实效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探究是学生的探究,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将成为空话。首先,教师应善于利用新教材设计的丰富的探究素材:“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实验”、“技能训练”、“探究”等,使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发言,多记录,多归纳,给予他们充分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空间,使之体验更多科学探究的乐趣。其次,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因此,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在实验探究教学中,要突出培养学生实验的假说能力、方案的设计能力、过程的观察与记录能力、讨论与结论的分析能力等,充分体现新课程培养学生“过程与方法”的理念。再次,新课程强调,课堂探究要取得成效,合作讨论学习是不可忽视的。分好组和职务后,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还应解释清楚学习任务,说明成功标准;然后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监控学生的行为,及时提供帮助,最后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以及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公正、科学、合理地肯定学生的探究学习。

四、及时小结归纳,收敛与发散并举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小结都应努力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者的“角色”上,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小结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

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收”,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居高临下”地俯视生物知识,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维辐射的作用。

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从实践-认识-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五、结论

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起到为知识拓路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毅力,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落实了素质教育,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探究教学又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地多向反馈结构,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反思,才能更好地去探究。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语言组织是否科学恰当,反思学生的知识建构是否成功,反思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细节。

参考文献:

[1]沈争光.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实践与思考[J].成才之路.2010(35)

[2]刘婷.新课标理念下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初探[J].新科教.2010(06)

[3]陈永辉.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刊.2008(0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