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眼看世界 创作乐无限

作者: 吴飞飞

摘 要:如何让儿童的绘画创作显出他们本该有的童真、趣味和灵性呢?作者认为关键是要唤醒儿童那敏锐的视觉细胞,让他们那双好奇的童眼重新发挥潜力,从而获得丰富的视觉经验,为创作奠定厚实的资源基础。

关键词:绘画; 童真; 趣味和灵性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087-001

绘画是人的一种天性,少年儿童尤其喜欢绘画,绘画作品是儿童心灵的一面镜子。少年儿童通过绘画来表现生活中的喜闻乐事,传达他们对美丽自然的感受和对美好想象的追求。有经验的老师、父母可以从孩子的绘画创作中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给予鼓励与帮助。由于儿童个体的差异性,个性、经验、能力不同,创作的作品也便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但是,我们很遗憾,在低年级儿童的创作中,我发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一个班85%的学生无论个体的差异性有多大,画面都会出现雷同的背景:一个或半个红太阳、一片单调的绿色的草地、一棵没有树枝和树叶形状的树及几朵蓝蓝的由弧线构成的云。我不禁问自己:儿童画是儿童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表现,难道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每天都是这样一成不变的?它竟是如此的单调、平凡、静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五彩斑斓、变幻无穷的动态的世界,它几乎每天都在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惊奇的故事,只是我们的儿童没有用他们的慧眼去搜索到它,因此也就无法产生心灵的体验,创作缺乏感性经验也就失去了儿童画本该有的童真、独特性。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鼓励体验,杜绝机械模仿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引人深思的故事,说的是日本、美国、中国的孩子画苹果的事。中国孩子画苹果,是由老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标准的苹果,规定出先画左,后画右,这里涂红,那里涂绿;日本的孩子画苹果,由老师擎着一个苹果,孩子们在观赏后作画;美国的孩子画苹果,老师提鲜果一筐,由孩子任拿一个而画。结果,中国孩子笔下的苹果最像苹果,几乎个个苹果都像是老师的克隆品,千遍一律;日本孩子笔下的苹果像鸭梨,而美国孩子笔下的苹果却或如南瓜,或如葫芦,形态各异。这种情况是不是因为我们中国的孩子能力强呢?不是,是因为教学方法的差异性。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都习惯于这种依葫芦画瓢的教育方法,我们的孩子也早已适应了这种方法,教师在黑板上一次又一次的绘画示范,缔造了我们的孩子非凡的模仿能力,我们的孩子不需要观察、分析的旅程,因为老师的范画已经帮助他们走了一条捷径。但是,依葫芦画瓢容易,要是葫芦没有了怎么画瓢呀?或是下次不画瓢改画碗是不是要找到相应的碗的模仿物才能画?否则就不知所措?就像在创作中许多孩子常会这样向我求助:老师!这个我不会画,我们以前没有画过,你教我吧。我明白这句话的言下之意就是“请老师在纸上画一个我来模仿。”我想,孩子之所以不会画是因为不敢尝试画,不敢尝试画是因为对事物缺乏观察、体验的机会和能力。在认识了中国教育的这种误区后我们美术老师应该早早觉悟,在教学中尽量鼓励孩子用双眼仔细观察,用心体验,如黄昏的时候让孩子观察天边的云彩,让他们感觉到天空的云朵其实是很调皮善变的孩子,有时变成小狗、有时变成小兔状,颜色也是丰富多彩的;午餐过后散步的时候带着孩子躺在学校的草坪上感受太阳这位魔术师的魅力,春天的太阳像沐浴后的小女孩的脸庞,清新、明媚、细腻、红润,夏天的太阳却似一匹草原上的骏马,它热情奔放、活力四射……有了这些感官的体验之后,孩子才会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的束缚,创作出红色的云朵、粉色的太阳、黄色的草地,作品才会彰显个性。

二、创设情境,激发观察兴趣

在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的时候,我们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对各种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有的学生却对眼前的一切熟视无睹,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事物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些平淡的东西,天天见,没有研究价值,无法吸引他们的视觉神经。这时,就需要老师有意地为他们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让他们发现平淡中的不平凡。为此,我设计了《我和树儿手牵手》的活动,活动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我以低年级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大象包包大人导入,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包包大人要退休了,它要在退休前选举出一位能干的动物居民作为新的管理员,但是条件是管理员必须热爱草原和森林的树木,首先要领养一棵树,天天照顾它、爱护它,并且还要在树上挂上领养证,喜羊羊、美羊羊它们都想成为管理员,你们支持谁?随后将学生分为五组,分别是喜羊羊组、美羊羊组、懒羊羊组、沸羊羊组和暖羊羊组,每组必须先在校园里领养一棵与别组不同的树,再制作领养证,领养证上必须画上这棵树和相应的羊。这样,学生为了与别组的树区分开来,就必须对树进行观察、比较,从树的姿态、纹理、色彩、树干粗细、树枝的生长方向、树叶的形状等方面仔细的观察、分析、交流,当然这时候学生的观察多半是自觉的、有意识的、积极的,也是愉快的。在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后,学生画树不再是单一的三部曲了,因为他们已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树上发现了属于它们各自的独一无二的特征。

三、由此及彼,拓展视觉范围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想要将之引入儿童眼帘的太多了,几乎无从入手,那么就们从儿童自身开始吧,由此及彼,逐渐扩展视觉范围。儿童自身是他们最熟悉的、最亲密的,所以首先得让儿童乐于关注自己。比如:通过对手、眼、脚的观察发现原来手上有许多的纹理,各部位的纹理还不一样,手指上是纵横交错的纹理,像毛巾纹样,手心是斜线交错的纹理,像森林中密密麻麻的杂乱交错的树枝;眼睛有眼眶、黑黑的眼珠及眼白,有上下都有眼睫毛弯弯的翘翘的像月牙;而脚丫的形状非常有趣,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动物的小船、金角大王的宝葫芦、妈妈的花瓶等。当孩子对自身的观察结束后,再引导他们去比较父母、老师、同学、熟悉的叔叔阿姨等周围各种工作、年龄的人。

儿童的眼睛是儿童认识缤纷世界的窗口,它是广阔的、敏锐的,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创造一切机会引导儿童用童眼去欣赏世界的美丽和神奇,真正发挥童眼的潜力,我们相信:童眼看世界,创作乐无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