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让学生当小老师

作者: 徐敏

摘 要:“让学生当小老师”的尝试,其最大收益,除了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了发展,自信心得到提高外,还主要在于孩子们情感和心灵的超越。

关键词:学生; 小老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7-024-001

记得小时候玩过一种游戏:找来一块木板和几支可以写字的笔,找几个小朋友坐在下面当学生,给他们上课,自己当老师!当时在我们纯真的心中,老师是“上帝”,是“先知”,是“偶像”,因此大家都玩得乐此不疲。但是今天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教人如何做人的教育。而这种盲目崇拜、界限分明的师生等级关系,是否会禁锢学生思维的自由发展?是否会让学生对教师惟命是从而使之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是否会让学生成为教师的复制品?在大力倡导“个性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需要以平等、民主、情感交流式的教学模式来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心理、情感的差距。揭开教师的神秘面纱,让孩子也来当一当老师,让他们心中的偶像变为学习、生活的知心朋友,让孩子们的心与教师贴得更近、靠得更拢,这不但有利于教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因此,我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做了一些大胆尝试,也获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新课改以来,我就在电脑课上提出“让孩子也来当老师的”构想,孩子们对此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我进行了一次摸底,结果发现,平时好动、不太守规矩的学生掌握的电脑知识远远超出课堂教学范围。我从中选择了两位,试着让其协助我上课,展示他们出色的另一面。当学生在教师机上向同学边演示、边讲授学习内容时,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学生学习兴趣异常攀升。通常学生都是跟着老师讲解走,现在老师变成讲台下认真听课的“乖学生”。“小老师”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这些“小电脑高手”们兴奋不已,很快在学生间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两周后,我就正式开始实施“小老师”计划,让孩子们各自去准备。一周过去了,孩子们纷纷把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交给了我。通过筛选,我确定了最终的几位“教师”入选。正式上课了,接下来的课堂让我瞠目结舌,“小老师”讲课提问的“随心所欲”,孩子们回答问题的“大胆放肆”,闻所未闻,特别是“小老师”竟然打破了“同桌讨论”的常规,要求孩子们想找谁讨论就找谁讨论,甚至可以和“老师”一起讨论。我惊异于人的潜力果真巨大,难怪美国心理学家加法纳要说:作为学生的个体具有多方面的智慧和潜能,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该为每个学生创设五彩缤纷的舞台,以使每个学生的智慧得以展示,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发掘。作为人师,只要你给孩子自信,给孩子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放手让他们去做,就一定会获得满意的结果。当然鱼钓得有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钓鱼的过程。孩子们课后都说:“当老师真的不容易啊!为了上好一堂课,我花了一周的时间来准备,而老师一生中要上多少堂课啊!老师太辛苦了,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您……这次当‘老师’的经历我将永生难忘。深深地感谢您!我的老师!”是的,对于孩子们来说,这确实是一次非同寻常的经历,它的深远意义已远远超出了上课本身。

首先,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了发展,自信心得到提高。心理学研究表明:建立和培养自信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对于一个学生的发展来说,有的时候比单纯地传授给他一些知识还要重要。对于一个初中学生,且不管课堂教学效果怎样,只要他敢于上台去给自己的同学讲,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超越。在这种实践中,孩子们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因为“教无定法”,每一堂课都是老师个性化的表现和创造性的表现,而素质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实现个体丰富性和自主性的教育。

其次,孩子们懂得了学习的方法。陶行之先生曾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信息技术教育更是如此。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互、开放的实践操作环境,非常适合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只要教师转变师生角色,转变学生观念,用心设计,精心组织和积极引导,让学生当“小老师”,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地探索,积极地思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建构学生的知识结构,从细微做起,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能站在讲台上过把“老师瘾”,是每个孩子梦寐以求的事。信息技术课堂“小老师”在计算机方面应该都是好样的,他们都想展示自己“高超”的一面。但要想当“老师”,就必须认真努力优先学习相关知识,一丝不苟地去备课。这种兴趣是发自孩子内心的学习、发展的需要。而兴趣又是学习的向导。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使其不断产生自我更新的需要,从而产生主动发展,以创造性的学习来创造更美好的意愿。另外,对于听课孩子还说,由于是自己的同学当“老师”,这样相对于教师授课,课堂气氛较为活跃,既有亲切感又有新鲜感,这样在不自觉中他们更容易更主动地接受所学知识。而我正是利用过把“教师瘾”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不过,我认为“让学生当小老师”的尝试,其最大收益还在于孩子们情感和心灵的超越。通过师、生的角色对换,教师的“神秘”不复存在。以前孩子们对老师的全盘听从、盲目崇拜,更多地转变为对老师工作的敬佩、人格的尊重。孩子们如今这样说:“老师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上帝,我们也能做他的朋友!”不经意间,孩子们的心主动向我靠近。心理学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能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出现,就一定能使孩子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也能在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中孕育诞生。当学生不觉得你是老师的时候,你就是最好的老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