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练笔——架起阅读与习作的桥梁
作者: 蒋晓霞摘 要:1.挖掘课文空白,进行扩写训练;2.内化文本语言,进行改写训练;3.利用文本资源,进行仿写训练;4.结尾再掀波澜,进行续写训练。
关键词:小练笔; 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6-3315(2011)7-096-001
苏教版小学语文写作教材的编写突出了三个特点:第一,小学习作教学定位于“小”,要在打好基础上下工夫;第二,习作教学要遵循“读写结合”的原则;第三,小学习作教学要从模仿起步。针对这三个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地进行有效的练笔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可以减缓作文的坡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下面谈谈几点做法:
一、挖掘课文空白,进行扩写训练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中作者都会留有“空白”,给学生的思维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师可抓住这些“空白”,引导学生进行扩写。
1.省略号——意犹未尽
如《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中,叶欣早早来到科室,“巡视病房,了解危重病人病情,布置隔离病房……”句中的省略号省去了叶欣在科室里的一系列忙碌的情景。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写出叶欣强忍着身体的疲倦和疼痛抢救患者的感人情景,使人物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形象更完美高大。
2.课文插图——变“画”为“话”
如《特殊的葬礼》一课,插图画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名生态学、环境学的专家教授,以及大批热爱大自然的人在大瀑布脚下汇集,一起哀悼即将消失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可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再观察插图,展开想象,写一写此时此刻他们会议论些什么,可以是对昔日大瀑布壮观景象的回忆,可以是对今日大瀑布日益衰竭的痛惜,也可以是对人们保护环境的号召……
通过这一“补白”练习,学生头脑中的画面灵动起来,把“画”变成“话”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变略写为详写
将省略写的情节恢复为详细叙述,进行扩写练习,使句子内容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有血有肉。如《灰椋鸟》一文“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针对句中“倾诉”和“呼唤”的情节略写,再根据文中林场工人大规模植树造林等内容,引导学生先扮演灰椋鸟的角色,自由倾诉一则新闻、一个收获,或者呼一呼、唤一唤同伴和儿女,而后再进行书面整理。
二、内化文本语言,进行改写训练
文本语言要想变成自己的语言,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织,重新表达,这是内化文本语言的一个好方法,这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通过练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1.将诗词改写为记叙文
如《秋天》一课的教学,可让学生自主选择诗歌中描绘的一种景象,先互相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种景象,再以“走进秋天”为题,将描绘这种景象的诗句改写成一段话。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此项作业,可让学生用相机摄下秋天的色彩,用画笔描绘秋天的果实,用心灵去感受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再展开合理的想象,将书中描绘某景象的诗句改写得更具体生动。
2.将记叙文改写为课本剧
有些记叙文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可让学生先改写成课本剧,再进行表演。如《三顾茅庐》、《祁黄羊》。通过改写,学生对人物形象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三、利用文本资源,进行仿写训练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写作水品虽然有限,但他们有着较强的模仿能力,仿写就成了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范文,这些范文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降低习作的难度,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1.句式表达
如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中语句,找一找,作者描写了隆中哪几种景物。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讨论:如果我们也写一处景色,怎样把它写好呢?学生七嘴八舌:我们也要抓住那儿主要的几个景物,把它们的主要特点找出来;观察要细致;在描写的时候,要用上一些形容词,还可以进行合理的想象,写几句比喻句……于是,我布置大家课后仔细观察一处景色,再具体描写,用上“来到……,只见……”的句式。
中年级作文教学和特别重视句式训练,教师要善于从范文入手,赏读范文中的精妙句式,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一些写法,再让学生迁移训练。只有“教”的扎实,才有“学”的创新。
2.段落结构
如《庐山的云雾》一文第二三自然段用了比较典型的总分写法,而且想象丰富,比喻精当,学习全文后可引导学生仿照这两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尝试用总分手法并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并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开头结尾
许多课文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如《特殊的葬礼》一课,在指导学生进行写景状物类的习作时,可让学生用上这种写法。
四、结尾再掀波澜,进行续写训练
许多课文的结尾写得留有余地,耐人寻味,“言尽而意无穷”,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作空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练习续写故事,使已经接近尾声的情节再掀波澜。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可设计这样的续写练笔: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这样的续写紧扣文本,体现了学生对课文内蕴的理解,促进了学生积极地思维,学生在合理想象中创造性地迁移运用了课本语言,延伸了课文主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随时想到学生从文本中可以学习哪些写作知识和技巧,可以进行哪些写作训练等,精心设计练笔。若能持之以恒,反复实践,积极挖掘“源头活水”,学生的写作就会得心应手,从而渐渐达到“笔下生花”、“下笔如有神”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