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动中反思 在反思中进步
作者: 金慧摘 要:通过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优化教学设计,重新建构教学课堂安排,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学中反思(即行动中反思)要求教师能够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根据学生对学习体验而积累的经验的反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加以反思,优化课堂教学活动。
关键词:重新建构问题; 行动中反思; 行动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6-3315(2011)8-061-001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在本学科专业知识方面有所造诣,还要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背景,重新建构遇到的问题,并在问题背景下进一步探究问题,找出解决方案,此即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反思。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并有意识地、谨慎地、经常地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从而达到对自身教学活动进行优化的目的。这种反思性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还能够加快自身经验的积累,有利于自身的成长。
D.A.Schon将反思分为两种:行动中反思(Reflection-in-Action)和行动后反思(Reflection-on-Action)。行动中反思就是个体有意识地或潜意识地不断地对与他以往经验不符合的、未曾预料的问题情境的重新建构。行动后反思是个体对已经发生的行为的回顾性的思考,包括对行动中反思的结果与过程的反思。
现笔者就自己的一点经验谈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这两种反思行为。
一、行动中反思
笔者曾听过一节关于高中生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公开课,由于本节内容相对简单,所以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由学生担当了老师的角色,归纳讲解了水和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及作用,并在最后保留了几分钟时间让小老师们来回答同学们的疑问。应该说这种教学形式确实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并且通过这种相互提问的形式实时了解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印象。但笔者注意到,该老师未能对学生提出的一些能够拓展思维的问题加以重视并及时解决。如有位同学提出:自由水和结合水两者有何联系?这正是一个对其加以鼓励并将水的这种存在形式加以拓展巩固的大好机会。可惜的是这个问题被老师忽略了。类似的问题我想同样也存在诸多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该类问题的出现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两点原因:一是教师本身准备不够充分,对学生的“飞来神笔”,教学课堂中的“闪光点”无法应对自如;二是教师未能对整个课堂加以关注,一味按照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实施教学。
要解决这类问题,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能做到高屋建瓴,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细致,要预见到可能发生的一些问题和学生的反应。通过资料的查阅,网络资源的利用丰富自己的视野,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从容应对,引领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再者教师在课堂上要能对预期外的问题进行重新建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另外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思考误区也要加以注意,寻找问题的根源,及时解决问题。
二、行动后反思
行动后反思要求教师对自己已发生的教学行为进行思考和研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通过教学后反思要对教学活动的背景有新的理解,对自己一些想当然的假设要推翻或者进行重新的设计演绎,对一些问题的提出有更好的方式等等,以此进一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优化。比如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我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某个难点的解决采用哪种方式更好,学生在某一问题上的反应如何,教学过程中有没有灵感一现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例如笔者在教学中曾遇到这样一题:
学校的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栽培植物的活动,A同学在温室里栽培植物。在晴朗的一天,他对温室里的空气中的CO2含量进行了24小时的测定,下图所示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其测定结果的是(横坐标为当日时间,纵坐标为CO2浓度) ( )
其实这道题目考查的是两个知识点:1“光合作用白天进行,呼吸作用每时每刻进行”,2“光合作用吸收氧气,呼吸作用放出氧气”。然而在第一次做这个题目时,绝大部分学生选择了D选项。笔者认为学生是因为没有仔细审题,看不懂才会出现这个错误,所以在讲解过程中强调了横坐标,纵坐标所代表的含义。后来在一次测试中又出现了这道题目,没想到仍有半数学生又犯了同样的错误。这次我先叫来了一位学生,让她解释选择D的原因,才发现竟是练习册上一道相似的习题惹的祸。这时我才开始反思自己所犯的错误。我仅仅凭借自己的理解去推测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而没有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在第二次讲解该题时,我将其与那道课后复习题两相对照,由学生自发找出两题间的区别,并更改题目中的条件,要求学生根据新的条件作出相应的曲线。正是这次的经历,我发现了学生对第一认知的印象尤为深刻,有些错误观念“顽固不化”地扎根在学生的思维中。对这些错误观念的纠正就得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比如对照法,或者图像媒体等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指引一步步走出误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61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