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舞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 常海平 范姣摘 要:舞蹈是一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门类,既有舞台高雅之美,又有民间文化精髓。从事、学习、欣赏的人群很广,不分老幼、男女,尤其是正在生长发育的青少年。通过系统的学习舞蹈艺术,不仅可以培养优雅的体态,健康均衡的体型,更能使学生的内在心理可以良好的形成。由此可见,舞蹈学习和训练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是有着良好促进作用的。
关键词:青少年; 舞蹈教学; 应注意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8-167-001
青少年一般指13岁至20岁,舞蹈教学中的青少年一般说的是10岁到16岁的孩子。在这个时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在高速发展和成长,我们在教学和训练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计教学计划,稳步地推进学习进度,因材施教。作为舞蹈教师,需要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和所要教授的舞蹈内容,制定与两者相适应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当教学方法同教学对象相适应时,学生就能较快地、正确地掌握所教授的舞蹈动作,也会较自觉地及时纠正自己练习舞蹈动作时出现各种毛病,教学质量会显著提高。在我多年的舞蹈教学和训练中,对于青少年的舞蹈学习和训练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一、在新生初次接触舞蹈时,应以兴趣引导为主,多说少练。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一般具有畏难怕苦的心理,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多突出舞蹈美的特征,先不要过多地表述舞蹈是一门需要大量刻苦训练才能取得成绩的学科,更不要跟学生灌输,舞蹈训练有多苦多难,应该以兴趣引导为主,兴趣是学习一切事物最好的老师和动力。在授课时,教师要先介绍一些简单动作,以模仿教学为主,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和观察力。不要使学生在一接触舞蹈时就感觉到无法忍受或者无法完成。
二、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应以协调性训练和节奏训练为主。协调性是所有艺术门类和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协调性和节奏感在学生年龄越小的时候越好训练。舞蹈艺术对学习者的协调性和节奏感要求很高,而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这点,过多的以技巧和难度训练为主了,这样,不但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且对于舞蹈学习和训练也是不科学的,没有遵循学习的规律。以至于,学生半途而废,或者到了专业提升阶段出现瓶颈现象还无从而知。
三、学生在学习一年之后,应该以地面简单技巧训练为主,适当灌输“不怕痛、不怕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身体的协调性初步适应舞蹈训练,这时,可以教授一些诸如侧手翻和倒立的训练,让学生感知一下体位倒置时,身体和器官的各种感觉,为今后的技巧训练打好基础。正常情况下,人在体位发生变化,尤其是体位倒置时,会产生恐惧心理和迷茫的状态,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就会缩短或者避免出现这种现象。这个阶段,教师要做好这几点工作:1、动作讲解准确生动;2、保护措施完善;3、思想激励要到位。准确生动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动作要领提高学习进度;完善的保护措施可以消除学生畏难的紧张心理;思想上的激励有助于使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品质。
四、学生随着深入的学习舞蹈,对舞蹈艺术的规律有了初步了解,这时要以舞蹈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方向为主,使学生进一步触摸舞蹈的轮廓,感受舞蹈的内涵。在这个阶段上课时,教师要训练学生的舞蹈神韵。舞蹈演员要具备跳跃、旋转、翻腾、柔软、控制等高难度的技巧能力,但是,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手段。如果在舞蹈作品中,以手段作为目的。演员高超的技艺不以反映生活、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为其存在的前提,或是不以舞蹈内容出发采选取相应的舞蹈动作技巧,而是以展示演员所掌握的舞蹈技巧能力出发,那就会使舞蹈作品由于内容和形式的脱节,或是缺乏艺术的完整性,而陷于失败,舞蹈演员的技艺本身也就沦入了杂技性的技巧表演,而丧失了舞蹈艺术的基本品格。舞蹈神韵是舞蹈艺术的灵魂,教师要在这个阶段适时的渗透舞蹈神韵的意识。
舞蹈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但要遵循人学习规律,还要深入了解舞蹈的本质属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和训练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态度,与时俱进,取得持续性发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