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意境欣赏之教学

作者: 欧合忠

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了诗歌意境的特点,然后进一步分析了诗歌这一意境特点对教学的要求,最后论述了符合这些要求的四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诗歌; 意境; 欣赏;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9-141-001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但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须与各种文体特点相结合。诗歌讲究意境,其独特的审美意境,加之恰当的教学方法一定会使欣赏课变得生动有趣。

一、诗歌意境的特点

何谓“意境”?王昌龄在其所作的《诗格》中,曾探讨了意与境的关系:“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诗须景与意相兼始好。”指出了诗歌创作必须情与景相交融。到晚唐,司空图进一步扩大了对诗歌文体的意境研究范围,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旨”的观点。也就是说诗中的境包括两部分,即“象”与“象外之象”,也就是常说的实景和虚景,要做到虚实相生。清人王夫之说:“情境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景中情者,如:‘长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栖忆远之情;‘影静千官里’,自然是喜达行在之情。情中景尤难曲写,如‘诗成珠玉在挥毫’,写出才人翰墨淋漓,自心欣赏之景。”(《夕堂永日绪记·内编》)王夫之所举的例子未皆合适,但也强调了情境交融是好的见解。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境融汇。或者说人和物的结合,内和外的结合,客观和主观的结合,这就构成了诗的艺术境界,也就是所谓的意境。

“意境是诗的特殊形象,它是诗人追求的最高的审美目标。”(《诗苑漫步》李剑国)因此,意境在诗歌中呈现的那种情境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概括起来有两大因素和一个空间,即:情和景两因素和审美想象之空间。

就情境交融而言,无外两种主要形式:或景中蕴情,或情境并茂。景中蕴情,就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幅逼真的画面,而在画面的背后,却是作者的情感世界。画面和作者情感之间留有一段距离,这就是审美想象空间。所谓情境并茂,就是在诗歌中抒情与写景浑然一体,景衬情,情衬景,相互烘托,营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美妙效果。读者的想象空间存在于这韵味的品味之中。

二、分析意境有助于展开诗歌教学

欣赏诗歌,体味意境,就是度过审美想象的空间,实现情与景、虚与实的统一。即:景(实)——想象品味——情(虚)。诗歌教学应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立足于景(实),这是欣赏诗歌的出发点。对于诗歌中的写实、写景,它的字、词、句各语音单位的组合是确定不变的。对此应该让学生准确掌握,不能含糊,这一“实”的部分为诗歌的欣赏理解提供了一个具体框架。然而诗歌教学并不能停留在这一层面上,应该依诗歌的特点跃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即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由实景所诱发的想象以及在想象中产生的情感是混沌朦胧难以界说的。这种不确定性和意境强调的情境交融、虚实相生,导致了诗歌欣赏中的空白,这空白必须由学生的想象去弥补的。对这一层面忽视或者以传授的方式直接地把现成的认知告诉学生,让学生直接接受他人的感受,是不可取的,也违背诗歌的规律,破坏了诗歌意境美。

要让读者完成对诗文的填充,就必须驱遣读者的想象力。怎样驱遣读者的想象呢?

叶圣陶先生教给我们了很好的方法,他以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示例说,“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选了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便传出了北方旷远、荒凉、静寂的印象,使人怅然凝望。”(《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就是说要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探究,把它想象成一幅鲜明可感的图画,领悟出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或哲理来。这样才“通过文字接触到作者的所见所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才能完成填充诗歌欣赏中空白的任务。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欣赏这一名句时,首先要对词语进行揣摩、探究,“凝”字给“千岩万转”“曲水回流”的环境增加了真实感,“又”字写出了诗人出乎意料的惊喜神态。以“暗”修饰柳,以“明”形容花,“明”“暗”相映,色彩媚艳。然后把这想象成一幅画面:青山叠翠,山路曲折,绿水环流,绿柳含烟,山花烂漫,多么迷人的山村风景啊。我们既体会到了作者对山村风光的喜悦之情和别见天地后惊喜之情,又领悟了诗蕴含的理趣。

三、采用几种教学方法更适用意境欣赏教学

1.朗读教学法

课堂中诗歌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磁带放音、教师范读、领读、师生共读、学生单个读(指名读)、自由读(吟诵)、学生分组读、交叉读、轮流读、学生齐读等。一堂课中不可一种形式用到底,也不可能各种形式都用。用哪种开展朗读,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确定。

2.多媒体教学法

也就是把音乐、绘画、影视等艺术手段运用到诗歌教学之中。在诗歌教学中,根据诗歌的意境,播放一首意境相似的乐曲,不同的感官刺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这种意境的相似,很自然地使学生由诗的意境进入音乐的意境,又由音乐的意境联想到诗的意境,扩大了想象空间,加深了对诗歌意境的品味和感受。

3.描述引证法

描述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歌的意境。它不仅要求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而且不拘泥于诗歌的表面语言,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品味。老师可以描述,以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让学生描述,以检查其理解情况。

4.综合导读法

把上面三种方法恰当地运用到一课教学之中去,会让学生在各种感觉的刺激中受到熏陶感染,提高鉴赏能力。综合导读法教学活动基本上达到这样的效果:开阔了学生的赏析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诗文知识,提高了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促使学生有所创新,激励了学生对古诗文学习兴趣。这时让学生大胆评析,一吐为快,写出的文章定然令人赞叹。

当然,诗歌教学远不止这四种方法,但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必须符合诗歌自身的特点,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必须以调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为关键,最终能让学生完成由实到虚的过渡,实现学生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真切、深刻的理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