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 宋菁琳摘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容置疑,小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源头活水就是多彩的生活,生活处处用语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彩生活; 处处用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080-001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多参加语文实践活动。笔者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收效颇佳。
一、让校园生活为学生打好文化底色
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和信息储量。如学完课文《三顾茅庐》后,鼓励学生在语文活动课时,到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去阅读《三国演义》。从而扩大阅读视野。增长课外知识;又如学完《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后,倡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学校网络教室去合作、探究,看看网络究竟能为他们的学习带来哪些便捷,从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实际操作能力。另外,我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白办手抄报、电脑小报、黑板报等。以快捷的方式反映国内外大事、评述学校或班里发生的新鲜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能力、审美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寓语文学习于保护、美化校园环境之中。学校新建花坛苗圃之后,让学生为其拟写保护公约。用电脑制作校园花卉、树木介绍牌,设计草坪警劝语;校园里修建了一尊孔子雕像,我又让学生设计爱护这一景观的广告,其中,有一个学生的广告语设计得特别好,那就是“孔子正在沉思,请勿打扰”……这样,利用校园生活的一切可利用的条件,使学生将学过的书本知识逐步化为看得见、用得着的活知识,从而为他们的人生打好深厚的文化底色。
二、让家庭生活为亲子沟通搭建平台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标准》语)因此,我们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教育学生在家当好家长的生活小助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力所能及的小事人手,比如让学生遇到家长不在家恰巧又有人打来电话时做好家庭电话记录;根据季节变化,从网上下载预防季节性流行病的健康小常识等,提供给家长参考使用,这不但增进了孩子与父母间的感情,而且还培养了学生随时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春节来临之际。让学生根据自己家的情况,设计富有个性特色和生活情趣的春联,并亲自书写、张贴。这样既让其巩固了已学过的春联知识,又为学生创造了显露才华、张扬个性的机会;寓语文学习于亲子沟通之中。孩子过生日,父母总会给孩子一份礼物、一份惊喜;那么,父母的生日到了。孩子也应当有所表示。我建议学生手工或电脑制作生日贺卡,画上精美的图画,写上美好的祝福,以此献给最爱自己的双亲。我想,当父母们拿到这份特殊的礼物时。那种感动一定是无与伦比的。如今,学会沟通,对父母和孩子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与成人沟通,是今天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特殊的精神需求。他们从小就生长在“成人世界”里,是家庭的“个体户”,他们渴望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更渴望与父母沟通,与父母建立伙伴关系。我希望并努力创设实践机会,让家庭生活为亲子沟通搭建平台。
三、让社会生活为学生服务社会奠基
社会是人生的大课堂,社会生活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小学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将来服务社会打好基础。因此,我平时十分注重布置学生做一些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指导学生在当语言医生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双休日,倡议学生到街面上去寻找指正店牌、广告牌上的错别字,学生指出了“家俱”中的“俱”应改为“具”,“批发另售”中的“另”应改为“零”等,并以书信或以口头劝说的方式告诉店主,这样辨别正误,防止以讹传讹,净化了生活中的语文学习环境;再比如利用乡土资源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我们当地盛产水晶,索有“水晶之都”的美誉。于是,水晶节期间,我便倡导学生撰写广告词,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东海、宣传东海,其实,构思和撰写广告词的过程,正是学生学用语文、锤炼文句的好时机;又比如指导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班里有一位同学国庆节期间游览了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的黄山。我便鼓励这位同学写一篇游记,先张贴在班级墙报栏里,后又指导其修改、润色,然后投稿。当这篇文章发表在《连云港日报》上时,小作者兴奋不已,从此便爱上了写作。班里的另一位学生随其父去西双版纳写生,由于那里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我又鼓励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民俗调查,写一份小型调查报告,然后张贴在班级社会实践佳作栏里,这样,一人所见变成了全班所闻,有利于资源共享。
的确,生活是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汩汩活水,语文实践活动因有源故其魅力无限。我愿意与学生同行,与生活同行。与语文同行,在多彩的生活中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尝试并快乐着。我坚信这种有益的语文实践活动会让学生们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