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炳焘与内乡县衙

作者: 谢 玲

摘要:章炳焘,在任内乡两年后即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三年间建成如此规模的县衙,足见封建社会地方官把任职之地的衙署放在何等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章炳焘:内乡县衙

中图分类号:TU-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150-01

中国第一座衙门博物馆——内乡县衙,自1984年对外开发以来,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和科学、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被世人誉为“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享有“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的美称。而县衙的修建者——钦加同知衔正五品官章炳焘的名字也随内乡县衙而名传遐迩。

章炳焘,字厚甫,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道墟村人。他生于宦官家庭,其上六代人世代为官。他由县学禀生捐纳为国子监生,取得参加顺天府乡试资格,但三考未中。因河南有灾,遵例捐纳而步入仕途,按司狱选用。光绪十二年(1886),清廷因海防之需捐例,章捐升候补知县。十七年(1891)处,再次行捐指分河南,候缺优先补用,并免其试用期,又加捐同知衔。同年三月,蒙吏部带领引见,候补实缺,奉委开封府发审局帮审案件。并利用了时任南阳知府濮文暹的江浙关系,以内乡地域辽阔、事务繁重,且县衙破弊。亟待重建,举荐章炳焘任内乡知县。九月,蒙河南布政司廖某题请补南阳府内乡知县。光绪十八年(1892)年三月上任。候补期间。章炳焘曾在工部效力。他是从工部而来,但不是工部官员。他是司法型官员,但又长于工程建设。

章炳焘上任之时,大清王朝江河日下,民生凋敝,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内乡为鄂豫陕三省交界处,素有“入关孔道扼楚咽喉”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咸丰七年(1857)二日七日,襄匪寇南阳,县城失守,公署全毁”。(民国《内乡县志》。其后,内乡民众对清王朝的反抗此起彼伏,日趋激烈,加之灾荒连年,县事难以治理,知县更迭频繁。三十余年问,知县历二十二任,县衙未能修建,县官暂借察院办公。

章炳焘是个例外,擅长土木工程的他面对破败的县衙,他基于“民非政不治,政非官不举,官非署不立”之识,立志在原址上修建一座新县衙。但他并没有急于动手。上任后,他先把精力放在劝民农桑、发展生产上。章炳焘采取措施,奖励民众垦荒。他组织人力兴建水利工程,极力扩大家乡的种稻技术,每逢耕种季节,亲自下田督民精耕细作。后来,他又大面积推广沿海高产作物红薯,使老百姓“均沾其利”,“百姓之食红薯过半”。两年后,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章炳焘开始修建县衙。

据说县衙的总体规划、具体设计和组织施工都是章炳焘一手包办的。开工后,他常常亲临现场,严把工程质量关。县衙大门前的照壁,是座单立直壁抱框墙,看似简单,却不比一般房屋好修。习惯漫步施工现场的章炳焘走到已修建了一丈多的照壁一看,发现墙体外斜有二三分,命工匠扒了重修。那工头是当地有名的匠人,不服气地说:“哪儿歪了?”章炳焘说:“给我拿垂线过来”。结果垂线一吊,发现有一麦叶误差,那工头傻了眼,忙跪下叩头认错,扒了重修。从此,工匠们都服了章炳焘,谁也不敢怠慢了。

当时修建的内乡县衙占地2万多平方米,房屋300余间。对于当时异常贫困的内乡县来说,实在是一件不易的事。为了修建县衙,他多方筹款。其中一招就是引起争议的“赢捐输罚”。章炳焘生性严厉,喜欢诛暴立威。有人说他“刑罪过严,堂讯时往往一笞数千。甚而有立毙杖下者”。有人来告状,他常常不问青红皂白,每人先打一顿,再行问案。如果你官司赢了,他对你说:“官司打赢了,你不该给县衙捐点钱吗?”对于败诉的一方,除了施以重责外,还要施以重罚。这样“赢捐输罚”原告被告通吃,让章知县募集到了大笔的建设资金。除此之外,张知县还以“写字卖钱”、“以工代捐”等方法筹措资金。据内乡人说,章知县募集到的钱,有专人登记,建立专账,全部用于修建县衙。

在章炳焘的精心督理下,内乡县衙历时3年,于光绪二十二年竣工。重修后的内乡县衙占地面积为24000平方米,房舍300余间,较元朝以来任何一次所建的面积都大,仅南北距离就有280余米。民国《内乡县志》载:“观其规模,不可谓不宏远也”。因受他是浙江人的影响,内乡县衙融大江南北的建筑风格于一体,气势恢弘。既有北方四合院和南方过脊的巧妙结合,也有北方单体建筑的“明三暗五”的和南方建筑廊芜相接、回廊宽阔的科学运用,具有较高的建筑美学价值。章炳焘,在任内乡两年后即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三年间建成如此规模的县衙,足见封建社会地方官把任职之地的衙署放在何等重要的位置。

章炳焘所建内乡县衙竣工后,邀其父远道而来,章陪父观看县衙,得意之状溢于言表。章问其父:“此衙如何?”章父却幽默地说:“房舍虽好,似缺少四个轮子。”“此话怎讲?”“好在你卸任之后,推回咱浙江老家,供你终生享用”。一句话说得章炳焘面红耳赤,无言答对。章父对他不恤民困,大兴土木的做法是不大满意的。

章炳焘除了重建内乡县衙外,还修建了崇圣祠、黉学、巫马祠、考院、仓廒、明伦堂、城隍庙、建福祠、奉仙观等。并维修了四个城门,亲为题写石匾,“北接嵩邙”、“南通襄楚”、“东襟白水”、“西带丹江”。今“西带丹江”城门石匾保存完好,是章炳焘留下的唯一书法真迹,显示了其极高的书法造诣。

章炳焘在职9年,除倾力经营工程建设外,志书还记载他“冬设粥场以赡贫乏,倡办区田以重农务,招募捕盗营以缉奸,扩张节孝祠以励坤范。且秋涝以备渡船,丰稔而积谷仓。附城而增义塾。种种善政,绰然有古循良风”章炳焘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管理者,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对他的“种种善政”的述评,难免有溢美之词。可章炳焘在内乡为官9年,他虽为捐纳出身,在内乡人民中留下的形象,却是个清廉之官,勤能之官。他为当时内乡创建了“历任九年太平无事”的社会环境,他所修建的县衙保存至今,客观上成为内乡的象征,内乡的财富。内乡因县衙而名扬海外,走向世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