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探究能力
作者: 陈传高摘要:新方法、新思想、新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自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只有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学生才能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观察分析,敢于探索,敢于创造新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
关键词:物理教学;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008-001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教的工作无论做得如何权威和强烈,其作用终归只是附加的和帮助性的,与学生学习的本体性、直接性、强大性、重要性不能同日而语。所以要真诚地、彻底地、坚决地把学生发展作为教育的本体,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教育应该是学生得到提升的工作场和动力库。学生同教者的关系,是拥有万年之功的生命本体与某种外部条件的关系。尽管后者很重要,但它只不过是学生发展所规定的和为之所用的。教是外部因素学是内部因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认识世界的主体,知识不是能简单地灌输的而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掌握的,注重学生的认识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事学生做,学生就像耕者有其田一样,兴奋不已,才能成绩斐然。
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物体运动变化的规律,学生自己动手体验探究过程,依据实验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总结物理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改枯燥的理论学习为生动的实践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立足学生动手反复实验和日常实际生活,以及课堂的演示实验认识到具体的物理现象,分析客观现象的形成过程和相应的物理量的变化过程,发现其中的演变特点提出相应的物理问题,并且由此联系相类似的一些现象,再深层次地思考现象中一些物理量的变化特点,提出更广泛和深刻的问题,学生只有认真地观察和思考才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并能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提出一定的猜想和假设,由此培养学生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各种客观现象的能力。
引导学生控制相关的条件自行设计实验探究物理规律。实验是学生自己动手接触和改造客观事物的过程,用什么方法采取什么方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是变控制式教育为激扬式教育的关键,学生只有主动体验认识活动的具体全过程,并从中感受困惑和顿悟的情感起伏,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奇妙,才能真正地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引导学生知道实验中要控制哪些条件如何控制。以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为例,部分学生设计的实验很直接只更换电路中的电阻再读出电流表的视数,最后发现电流和电阻不成反比得不出欧姆定律。这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更换电阻后电压表的视数,让学生自己知道事物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不能片面、静止、孤立地看待事物的变化过程,更换电阻后会导致电阻两端电压的变化。然后再让学生自我设计实验步骤,更换电阻后应如何操作才能使电流只受电阻的影响而变化,进而正确地得到电流随电阻的变化关系以及总结整个实验过程中滑动变阻器的三个作用,从实验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有些实验结果不能直接让学生感觉,初中阶段也没有相应的仪器测量,例如物体动能的大小、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固体压强的大小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设计方法,利用它们产生的效果将其大小显示出来。例如动能的大小用木块被推出的距离来显示、吸热的多少用加热的时间来显示、固体压强的大小用物体形变的程度来显示、音叉的振动用与其接触的泡沫小球来显示等,使整个设计过程变成学生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开创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寓教于乐。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利用客观事物的同时要遵循事物内在的变化规律。例如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时物体要匀速,否则他会看到弹簧测力计的视数变化不定无法读数,研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时电流表要调零,否则几个电流表的视数就不等,测量灯泡功率的实验中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阻值要调到最大,否则小灯泡就会烧坏等等,亲身体验,有了教训付出代价才能记忆犹新,这是灌输式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这里有一个问题不能不解决,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课时是一定的,相对于那么多的教学内容不可能利用课堂安排那么多的实践活动,解决的办法就是只能利用课堂安排重点关键的实验,其他的只能通过利用教学资源解决。学生的学习资源包括学生的生活活动和多媒体视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现的一些疑问是重要的教学资源。鸟为什么会飞、走路时脚为什么要向后蹬、刹车时人为什么会向前倾倒、电风扇的叶片为什么容易变黑……这些疑问太多了。教学中要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现象相结合,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这些疑惑,再利用这些生活现象巩固物理知识,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价值和力量。例如在讲解大气压强时,除了演示覆杯实验、吸管吸饮料(再在侧面开孔)这些实验之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壁虎脚上肉垫的形状、吸盘挂衣钩的结构、注射器吸药液过程的视频等尤为重要。这样使学生感到这些知识就在他的身边,并不神秘和枯燥,而且由于学生的这些多年来的疑惑得到解答会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会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理性地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他们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同时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使他们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进而形成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探究是一种方法和精神,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就是一部探究、认识、改进后再探究的一种循环过程,使人们的认识逐步接近真理。初中物理虽然是启蒙教育,但不能把物理知识变成教条式死板的东西,要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方法、在探究中端正思想、在探究中破除迷信、在探究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使初中物理教学不仅是物理知识的启蒙,更是物理思想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