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作者: 齐 峰

摘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在政治课教学中要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创新成为政治教学的灵魂。

关键词:素质教育;政治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039-001

政治课教学更需要“技术性”的创新。在新课标下课堂教学怎样创新呢?

第一,要提高认识,转变教育理念。

在新课标下,政治课堂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备课、组织教学、选择教学手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评价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1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给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质疑,开展交流与合作,是营造创造性活动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政治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2 恰到好处地利用学生的“尝试心理”

就政治学科而言,传统的授课模式:复习引入一知识呈现一老师讲授一学生练习一反馈后纠错一布置作业。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课前或课上预习了课本内容以后,大脑中已产生了知识框架的大致印象,此时教师再引入、讲解演示恰恰是削减了学生们的跃跃欲试的冲动,变冲动为麻木,甚至会导致学生厌倦,试想这样的课堂又怎能变得生动而兴趣盎然呢?可适当地创设一些情境,或视频或图片或新闻,突出政治课的鲜活特点,让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创新求知欲望。

3 充分发挥人的“求新”心理效应的作用

有一则故事说的是有一位学生非常喜爱一位教授所教的课程,原因是这位教授的每一节课的语言都是妙语连珠、机智诙谐、扣人心弦、催人奋进。因而他毕业后决定留校任教,像他的老师一样当一名灵魂的塑造者。新学期开始了,他首先想到的是先去继续听一听这位教授的课,结果却大失所望,因为他所听到的正是他当年曾经听过的,竟然毫无变化。而事实上并非这位教授所讲的课不好,而是他的求新心理在作怪。这也正说明了新颖与变化会直接影响人对外部信息的接受,方法陈旧、模式一成不变会阻碍人对新信息的接受,并且还会导致抗拒心理。

第二,是采取有效的措施,真正地变“苦学”为“乐学”。

让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真正发挥研究的功效,让学生的创新活动得以实施,创新意识得以强化。

1 “亲其师方能信其理”

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民主氛围,用一片爱心去感化学生,“创造的秘密就是自由的秘密。只有从无限的自由出发,创造才有可能”。但不是一味迎合、迁就学生,不是抛弃无原则的亲近。不论何时何地总离不开组织纪律,教师是掌握规则、把握尺度的人,要有一定的威信。教师要亲近学生,让学生放得开,敢思敢想,敢于探索,这样才有创新性思维的火花闪现,但当偏离正常轨道甚至有违纪现象时要能收住,否则长此以往,课堂将演变成“清明上河图”,反而会影响大家的学习。

2 科学设计教法,引导得当促进创新思维

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校本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3 及时反馈、加强互动交流,让实效成为学生的原动力

新课程标准下政治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政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4 鼓励学生敢于“探险”、勇于“探险”,培养学生善于“探险”的能力。容忍学生在“探险”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实际上,错误是一种宝贵的经验,不吃一堑难长一智,真理的探索就是建立在“探险”的基础之上的。教师要不断地、不厌其烦地去引导学生“探险”,使他们在探险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紧张、刺激、兴奋,从而增强他们探求知识的能力。

5 拓展课堂,深入社会,在感受生活的科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并运用科学知识独立地去解决问题,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第三,加强与学生的真诚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缓解学习压力,增强自信心,增强创新活动过程中的耐挫力

学校是一种主体化、规范化的生活方式,是提供给学生的一种独特的生存形式,因而学校生活成为学生表达自我和体验自我的主要途径和场所。学校就是一个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的“意义”是什么,在这个生活世界中,学生能体验什么,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成功的教育并是非强制的教育,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

第四,防止误解创新意识闻进教学误区

当然,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固定模式。我们也需防止一些误区的产生。

为了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是否一定要有一个以问题讨论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创设情境一分析研究一讨论探讨一的模式进行呢?或者一定是营造一份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气氛,创设一个又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的情境再现呢?是否一定要构造一种人造的“师生关系”,即在课堂上什么东西都让学生自己去学、去体会、去“发现”呢?我想任何问题都不能将其绝对化,在活泼的课堂氛围里是否每一个人都会将这个外因转成他们主动发展的内因?是否在不断的失误中变成了“狡猾的投机主义者”,这些都是我们应注意的问题。

让创新教育成为我们主宰政治课教学的灵魂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