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早读 不一样的精彩

作者: 徐玲华

摘 要: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相互沟通而对早读课缺乏共同的认识,使学生对早读课不感兴趣。为此,教师可以采用确立目标、补充内容、增加形式等策略来提高早读课的效率。这样,早读这块得天独厚的语文园地一定会焕发无穷生机与精彩。

关键词:阅读;兴趣;熏陶;精彩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064-001

“内容太单调了,我对这些内容没有兴趣。”这是我在对学生“谈谈你对早读课的看法”时,大多数学生写到的一句话。每天早读都读这些内容,这些文章我从头至尾都读了几篇了,没有什么新意读出来,可老师总是让我们读这些,没有办法只能应付。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学生读书意识、读书态度越来越差形成的。”这是我在对教师“谈谈你对学生早读现象的看法”时大多数教师谈得最多的原因之一。从学生与教师对早读课的看法来分析,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相互沟通是形成不同认识的主要原因。诚然,早读课“有口无心”现象的产生有学生的原因,但在我认为主要原因还在教师身上。既然老师们认为是学生意识与态度形成的,我不禁想追问老师们几个问题。

追问之一:老师您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了吗?

阅读兴趣是构成阅读品质的重要心理因素,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的具体表现,是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正如学生所说的,老师迫于考试的压力,只允许学生读课本中的内容,然而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反复读了很多遍的课文,已经读得枯燥无味了,又如何能调动进一步读下去的兴趣呢?其次是一层不变的阅读方式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于是出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一现象就在所难免了。

追问之二:老师您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时间了吗?

以前,一大清早走进校园,一般都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可惜,现在这种风景却很难欣赏到了。早读课由于学生要参加值日,每次值日都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再加上各科作业的收交,又要很多时间;这样留给学生的时间就显得捉襟见肘了;此外,课堂中,老师占据了课堂的主动权,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朗朗。特别是学习一篇比较长的课文,老师的肢解分析还嫌时间不够,何来时间给学生读书?

追问之三:老师您教会了学生阅读的方法了吗?

在诸多的阅读方法中,也许老师知道“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读”等术语的要求,学生却不一定熟悉,许多学生也许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读书方式。他们大多在老师的支配下,叫朗读则朗读,叫默读则默读,哪有学生自己喜爱不喜爱的。在老师长期的熏陶中,学生没有了老师的指挥已经不会读书了。所以在老师一贯的扶持下,老师突然放手让学生自主读,学生一时不知该怎么去读了。于是就出现了早读课上学生无事可做的现象。

不难看出追问的三个问题是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丧失、阅读习惯淡化、阅读意志削弱的主要成因。如何从我们自身上进行突破,激起学生对语文乃至对每一天学习的渴望与热情,让每天一样的早读,焕发不一样的精彩。主要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确立目标

自我发展

不论怎么读,教师都要做好一个指导者、参与者和协调者的工作。如果学生读得太过自由散漫,就会像一盘散沙,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我们之所以要补充学生的阅读内容,增加多种朗读形式,其目的就在于要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读书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不仅要自己明确晨读变革的意义,更要让学生明白:读什么样的书就要给自己确立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目标,为了达到这个自立的目标,就要用心地去读、去体会、去感悟。这也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在读书结束后,自我检测或同学相互检测,是否已达到了自己预期的学习效果。读了一篇童话故事,能不能说说这个故事让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这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受到教育,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因为这是他们自主获取的知识,都十分愿意与大家分享,同时也在自主阅读获取的感受得到认同时找到了自信。

二、补充内容

我们以往的晨读都以语文课文或英语课文作为晨读的主要内容。对于这些课文上有限的几篇文章,学生早已读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天天读这些东西,学生对读书的兴趣也逐渐地衰减。学生的阅读量长期被固定在这样的一个范围内,学生越来越提不起兴致,更别说有感情地朗读了。早读朗读内容的安排,一般有训练与检测、巩固与拓展、赏读与创造等模块,根据需要,可以是单一的主题。

其实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大可在晨读课上让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比如说:童话、寓言、故事、古诗、词、曲,以及一些有关的资料。对于课外读物,最好是每个学生人手一册,家境贫寒的学生就到学校的图书馆借书,课下的时候也可以相互借阅。总之要充分利用晨读课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多接受一些新鲜的事物,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的智慧,增加学生的阅历与见识。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新奇感,又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三、增加形式

早读又不同于课堂教学,它是课堂知识的巩固和课外知识延伸的重要阵地,知识的容量和密度明显小于课堂,形式不像课堂教学那样规矩严格。但它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默契,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对于早读来说,好的组织方法是体现早读价值与吸引力的重要保障,是改变学生对早读误解的“杀手锏”,而且具有课堂教学形式无法比拟的巨大发挥空间。强化效果以前的晨读,都是让学生齐读,自读或让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一句一句地带读。这些传统的朗读方式,已不能够彻底地表达、宣泄学生读书的情感。特别是齐读和带读,既不利于体现各种不同读物、不同文章的不同阅读效果,也不利于学生个体独特体验感受的抒发和表达。这些固定的形式,约束了学生朗读的自由,增加了学生不求甚解、不刻意追求主观独特经验感受的惰性。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我们应该向学生提倡和推荐更多的朗读形式,以供学生自由选择。

总之,只要用心、用情,早读这块得天独厚的语文园地一定会焕发无穷生机,为我们的语文教育增色添彩!让每天一样的早读,焕发出不一样的精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