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作者: 马 玲

摘 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建构人的完整精神和和谐人性,塑造完满人格。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律动的场所,真正焕发人文的光彩。

关键词:职高语文;分析原因;转化办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123-001

语文是人学,语文学科作为人文科学的一部分,彰显人文精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建构人的完整精神和和谐人性,塑造完满人格。“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使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一、教学目标的人文化

人文精神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应更专注于人的世界、人格的世界,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立人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

1.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人文化的教学目标,首先就是要准确把握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譬如,凝眸《背影》,感亲情之美;《听潮》之后,感自然之美;登“岳阳楼”,感思想之美……着眼于让学生的心灵深处积淀起高尚的审美情愫,收到陶冶心灵、健全人格、优化生命质量的特殊功效。

2.针对学生的缤纷个性,因材施教

如何上好职业高中的语文课,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个重要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应更重视课堂的组织和掌握,更应重视对学生学习积极行的调动。教师要及时、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态,挖掘出学生的闪光点,对于他们的进步要及时加以表扬。(2)注意培养信心,激发学习兴趣。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学习语文,他们的起点都不会是零。教师应想想自己在教授过程中有没有因材施教,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备教材、备教法,还应学习—些激活课堂气氛和组织课堂教学的技巧。(3)加强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作为教师应教学生怎么集中注意力,如何进行语文课前预习,如何听课和记笔记,如何进行语文知识和素材的积累,如何复习,如何阅读,如何记忆等等。(4)要关注成果,使学生尝试成功。职高生中在他们过去的学习经历中,很少受到激励,多的是受挫的感受,少的是成功的经验。在平时教学中,要让他们体验到成功,感觉到成长和进步。

二、建构人文化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教学环境就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缺乏这样一个舞台,师生的活动就失去了依托。

1.建构人文化的物质环境

课堂教学的物质环境的设计应体现一定的人文关怀。在小组式排列法中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加强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小组活动。

2.建构人文化的精神环境

教学是生命体之间自由沟通的过程,因此,建构人文化的精神环境,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基础,也是关键所在。

(1)课堂气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常需要创设生动的情境,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让情感走进课堂”,以教师的“情”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浓厚的人文陶冶。

(2)师生关系。尽管学习是一种个体活动,但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学生、教师的影响,形成教学人际环境。只有师生之间相互理解和信任、情感融洽,才能形成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学习效率。

三、采用人文化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法上,人文化的教育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情意发展过程,注意情感充实、情意加深和兴趣培养,强调直觉、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运用讨论、谈话、榜样和陶冶等方法。语文教学,要重视熏陶、感化,重视情感体验,求善,求美。

1.变“单一”为“多元”

要使“人文精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闪光”,靠单一的教学方法恐怕难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变“单一”为“多样”。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与文本展开自由对话,让心灵与心灵碰撞出鲜活思想,撞击出智慧的火花。

2.变求“同”为求“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用自我的心灵去构造课堂教学。譬如,原来讲《项链》时,玛蒂尔德总是被批判为小资产阶级妇女爱慕虚荣的代表,但学生的理解就多姿多彩——她是爱美的,是诚信的,是坚毅的,是自尊的,是有品节的,是值得敬重的……只有鼓励学生对别人的观点甚至教材大胆质疑,充分激活中学生的好奇心,化求“同”为求“异”,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朝气和人文化的活力。

四、提倡人文化的教学评价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间的评价应体现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的评价主要表现为。

1.评价中有激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注意用心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用目光鼓励他们,切忌简单打断、插话或另请发言者,注意少用或不用否定性的语言。给学生评价应该是从心底里发出的最真诚的肯定与建议,这样才能感动到学生心灵深处。总之,评价应该以真诚的情感作基础,以有效的指导为后盾。

2.评价中有交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让学生学会交往。评价这一环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让他们相互评价,共同提高。但其间也需要教师的“点拨”来促进交流,体现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而不是简单的一评了之。

教师向学生敞开心扉,真正愿意与学生作心与心的交流,在这种平等的交流中,师生都会有收获。总之,只有让人文精神在语文课堂中大放光芒,体现对“人”的理解、宽容、尊重和爱护,才能在语文课堂中使中学生个体精神世界得到充分张扬,开创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8年12月

[2]郑和均.高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