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作者: 高正权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越来越忽视语文教学和学习的严重现象,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关键词:科学与人文; 传承文明; 交际能力; 民族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041-001
一、学好语文在高考中会立于不败之地
曾多年参加高考语文阅卷的老师根据阅卷经验真切体会到:“得数学者未必得天下,失作文者必定失天下。”
究其原因,平时不重视语文学习、不重视阅读,以至于视野狭窄,不关心社会,不关心天下事,缺乏洞察力,不会辩证思维,在较为复杂的事物面前只能是晕头转向、无所适从。许多成绩优秀的考生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甚至名落孙三,问题就出在语文上。
二、“科学离不开人文”要求学生学好语文
现代中国教育的缺陷是重“制器”轻“育人”,梁思成曾经呼吁,教育要走出“半个人的时代”。文化教育要从文化整体来教育,不能只重视知识,甚至只重视所谓“有用”的知识,而忽视人文中的思维、方法、原则、智慧、精神。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
李小龙创造的中国功夫——“截拳道”,大家再熟悉不过。他打遍世界无敌手,使老外们感到震惊、感到不可思议。因为他将东方的哲学思想融入其中:简单自然的“攻”和“守”,符合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道理。“以守为攻”的武术理念符合中国哲学中阴阳学原理。这是不懂中国文化的老外们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的。
这些事例都是科学与人文结合的典型范例,雄辩地证明了没有人文的科学只能是残缺的科学,科学中有人文的内涵和精神;雄辩地证明了科学与人文不可分割的道理。而学好语文正是提高我们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
三、学好语文是传承文明的需要
五千年的发展史孕育了伟大的“东方文明”。它蕴含在《易经》的“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中。蕴含在《中庸》的“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也矣”中。蕴含在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中。
以上观点,概括起来,即“天人合一”。
不像“西方文明”,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征服自然是西方文化意识的主流。洛克宣称:“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培根、笛卡儿、牛顿和斯密等机械论者也都认为:人类应当按照最有利于自己追求物质利益的方式来安排自然。西方一神精神也认为:神授予人对自然的任意利用的权利。就连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所强调的也是人与自然的对立。从头到脚流着鲜血、受磔刑的基督背负着十字架、表情极其痛苦,正是西方文明与自然对立的生动写照。
诚然西方人自古希腊以来,以分析的方法对待自然,到了近代产业革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是绝对不可抹杀的。然而西方滥用科技、竭泽而渔产生的弊端,至今已日益显著。“西方文明”对环境的破坏自不必说,对人们心灵的摧残更令人可怕。世界大战、金融危机给他们带来的心灵创伤是无法弥合的。这种创伤在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充分地显露出来。
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在研究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按我的设想,全人类发展到形成单一社会之时,可能是实现世界统一之日。在原子能时代的今天,这种统一单靠武力已经难以做到。同时我们遇见的和平统一,一定是以地理和文化主轴为中心,不断结晶扩大起来的。我预感了这个主轴不在美国、欧洲和苏联,而是在东亚…… 并且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这样的统一是今天世界的绝对要求(《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的对话录》)。”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悲的是,受西方功利思潮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传统与美德正逐渐被许多人所丢失:
君不见,中国美食享誉世界,有些外国食品本来就不怎么样,但是一旦标明是舶来品,立即身价十倍,连一些外国朋友都大惑不解,只是频频摇头。
君不见,当代青年对洋节日的热情远远胜过中国传统节日。
君不见,宛若天成的国粹艺术正濒临灭绝,而浅薄浮躁的舶来艺术却方兴未艾。
……
出现这样的反常,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对中国的文化知之甚少。而学不好语文,没有阅读文化典籍的能力,又怎能真正地理解“东方文明”的内涵?长此以往不亦悲哉!
四、真正的爱国来自于深厚的语文功底
也许大家都认为自己是爱国的,但是否真的爱国以及爱国的程度在很多人那里是要打个问号的。许多华人教授都有这么一个共识:内地教育有缺陷,内地的留学生数学好、英语也好、也懂得经济,就是不太了解长城、黄河,对祖国的地理知之甚少;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对民族的历史知之甚少;一点也不知道《史记》、《四书》、《五经》、《资治通鉴》,对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一无所知。这样的“高层人才”对自己的祖国能有多深的感情呢?要说它们会尽心的报效自己的祖国,恐怕要大打折扣!
这一缺陷就是人文教育的缺陷,再具体一些说,就是语文教学的缺陷。爱国的前提来自于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种底蕴的形成又取决于深厚的语文功底。
至于学好语文在提高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在提高自身修养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方面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季羡林.谈天人合一
[2]杨叔子.一手拿算盘,一手拿论语
[3]张石.庄子与现代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