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探航”——小学语文教师也风流

作者: 徐晓思

摘 要:本文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叙述了一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成长之路。

关键词:亲身经历; 语文教师; 成长之路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082-002

【前言】

课堂有效、高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课堂教学如何回归育人本真,关键在于变。如何很好地变革课堂,我们要进行哲学的思考。

变,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更换。质变,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的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讲述“笨人吃饼”的故事,说明:没有一定的量的变化,质变就不会发生。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不会永远维持下去,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引起质变,变为另一种性质的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我的教学探索到参加“教海探航”获奖,就是我追寻课堂教学改革,由量变到质变的开始的。

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探求,从一个高度向另一个高度攀登,不断走进新的境界,或者说“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由量变到质变,不断升华,才有我多次参加“教海探航”获奖的风流。

【讲述】

在村小教书,时值1975年至1988年,村小办学条件差,各种信息也闭塞,没有书刊报可供学习,没有电话与外界联络,没有更多的人可以沟通信息,学校小我们也没有出去学习的机会,教育的形势靠校长开会回来传达,除此就是在三尺讲台埋头拉车。假期还要回到生产队完成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劳动任务,想挤点儿时间读书和练笔是不容易的,难有机会写文章参赛,投几次稿也是泥牛入海。

1989年调入乡镇中心小学后,才接触了一些报刊杂志,如新华日报、《江苏教育》等。有一天,我看到一则征文启事,具体报刊记不得了,征文内容要求大概是关于语文教学的讨论,我也写了一篇寄了去,好久没有回音,我也忘记了。有一天收到一本书,是关于语文教学征文的获奖作品集,当然没有我,但我如获至宝,真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读起来。先读了序,我的脸上就火辣辣的了,因为其中说到收的论文有的太差,差在什么地方,好像说的是我;在读读那些获奖文章,写得真好,诸如《虎豹无文,享受羊犬》,题目新鲜就让人眼睛一亮,读着读着,我的脸上渗出汗来,用书面语说,汗颜了。读了这本书,收获不小,但愈加惭愧——自己还没有会写文章!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上好课,还要写好文章!我暗暗下了决心。

我每天放学后,改完作业,做了家务,就在灯光下,读读写写,至夜深人静。其时我听到一阵阵“哗啦哗啦”的声音,原以为是街上张奶奶、李奶奶做小生意带晚炒蚕豆,再听听不像,是开小五金厂家的螺丝法兰?后来才知道,是抄麻将的声音。我这样想的——同样是带晚到夜深,同样是生命在燃烧,我的快乐和他们的快乐不同:我的燃烧是生命发光,他们燃烧是生命在冒烟。果真,我还有其他人看到我的成果了。那是1990年年初,我看到《江苏教育》“教海探航”征文启事,主题是“我的追求”,爱岗敬业、师德方面的,从元月1日起到7月底止。这次我对照要求,从题目开始认真构思,然后非常认真地写成了,题目是:《师缘》,用隶书在三百格方格稿纸一笔一划地誊清,那时没有电脑、打字机,手写的书法,自己看到都很漂亮、很满意,感觉不错,寄了出去,8分钱,用不着挂号,肯定能收到(不像现在不寄快件就不一定能收到了)。暑假后刚开学不久,我在课堂上上课,看到送信的(邮递员)车子骑到我们教室门前的操场上,和我搭班的数学老师没课,正好去拿信,并且把信拆下来边走边看,我预感到那信是我的,但不好从课堂上走出来。正放心不下的时候,下课铃响了,我装着漫不经心的样子走上前说:“什么好东西看得这样认真?”头昂着勾了一眼,“徐晓思”三个字映入眼帘,“是我的!”我说出这三个字的时候,心里像开水一浇,滚过一阵热浪。“是你的,我大意拆错了。”我的搭班老师说着顺手给了我。我虽然不舒服,但看到内容一高兴,原谅了他的有意拆错——在那个时候看到江苏教育杂志社写来一封信,出于好奇是可以理解的。信的内容是:祝贺我的论文获奖了,文章在1990年第十期上刊登,并通知11月20日去宜兴领奖,要我把文章打印若干份带到会上交流……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事,激动得心都在不住地颤抖,当然我表面上很平静,脸上很淡然,不在同事面前得意忘形。我爱人在乡下一所初中教书,又有晚自习,要到晚上九点才能到家,学校没有电话,我等不及地骑车到路上迎她去……在几里路之外迎到了她,虽然是在黑暗中,但能感觉到她是非常高兴的。这毕竟是我从事教学以来的几大喜事之一,对于一个农村小学教师,是多么难得!

我的兴奋和激动一直保持着,盼望登有我的文章的《江苏教育》,盼望领奖的日子……还有邻乡镇的校长见到我说他们是怎样组织本校或本乡老师读《江苏教育》上我的文章,怎样把《江苏教育》带回家教育子女的云云。为了去领奖,我爱人带我上城,平生第一次买了一件90元的夹克衫。到宜兴参加领奖大会更是令人激动,正像我在《当年浪漫曲》中写到的那样,专车接站,找不到我的名字,后来大家发现新大陆似的惊呼:放在第一个呢!接站的同志非常恭敬地像接待某位要人一样地把我请到小轿车上,我自我感觉好极了,也是平生第一次坐小轿车。我的家乡有位校领导对坐小轿车的人说过一句非常仇视的话:“那是三代属犬的坐的!”当时我自豪地想:“今天我也属一回狗了!”一路上,接待我的人热情地介绍宜兴的特色:“陶的古都、竹的海洋、洞的世界、茶的绿洲……”我又在新鲜、新奇中陶醉了……到了宾馆刚住下,《江苏教育》杂志社编辑马以钊、华耀国、许元新等老师就来看我们,说是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审阅了获奖作品是直夸我的文章,所以名字放在了第一位了;还问我有没有对象,说是周主任关照的:如果这小伙子还没有对象,就在来的老师中为其物色一个优秀的未婚的女老师。我直接想笑:自古读书好“书中自有颜如玉”,想不到“教好书也有颜如玉”。晚上开座谈会的时候,周德藩到场,当场当着我的面查问编辑此事如何,并夸我是“优秀青年”,说了我文章中的“精彩”内容……说得我又激动又害羞。整个活动,我都热血沸腾:走过红地毯、接受隆重的欢迎、受奖、联欢、表演节目、和特级教师斯霞合影、参观、与会者签名互赠祝福……我、我们(我们那批获奖者有薛法根、薄俊生、孟晓东等)有一种被教育事业、被所有的人宠爱着的感觉,在风光中完成一次精神的升华,好不风流!

我虽然不是获奖专业户,“教海探航”之于我也不止一次,我的幸福也不止一次。最后一次是1995年在金坛领奖,我的获奖文章是《自学周内 风景独好——六年级语文一周自学试验》,也是风光无限好。(下转第94页)

(上接82第页)领奖之前先接到《江苏教育》编辑的电话,是为我文中的一句话征求我的意见。那时只有教办有一部锁着的可以接不可以打的电话,听说有长途电话,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接长途电话。接着收到通知,和领导请假……领奖大会上见到相识的领导、编辑老师、上一届在一起领奖的朋友,有一种久别重逢的兴奋,也认识并记住新朋友的名字如:杨锦林、华应龙、夏青峰等。那种氛围,把我的生命蒸得热气昂昂,完成又一次升华,对我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索注入了兴奋剂一般。

她的风流不仅仅于获奖:那时获奖,不像现在泛滥成灾。全省获一等奖也只有几个人、十几个人,全凭一层层筛选,大浪淘沙,最后无记名投票积分,文章都是要在刊物上登出来和广大读者见面的,经受时间检验的。教育行家徐然发文章辟专门文段评点我的文章,指出她的价值,并说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我很骄傲,今天我看到“杜郎口课堂的模式”简直就是我十五年前的课堂翻版。老实说,那时候参加征文评比、领奖吃住不需要交参赛费和各种其它费用,而且还发给我奖励,我记得光是奖金就给600元,奖品是服装、炊具各一套,换算今天的人民币上万块钱啦。更主要的这不是钱的问题,她是我业务提升、精益求精的明证。后来我的这篇获奖文章被选入省《教海探航·十年精华本》。我的探索能为他人的教学改革提供一点参考、给予一点启迪、教学的创新给予一点帮助,使他们的某方面的探索和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精神的培养少走一点弯路,是我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追求的最大的风流!

我喜欢这样的风流,1995年我已经超过35周岁,是我谎报小一岁参加的“教海探航”征文的。我想,瞒报一岁参加征文比赛不应该是坏事吧,亦不是瞒岁数提干、找对象。我获奖归来,我的学生也非常高兴,请他们吃大糕,鼓励他们愈走愈高,天天向上,走出被学习的“被动句”,走向自学的自由之路,自我发展之路。

【后语】

参加“教海探航”获奖是我追求小学语文教学的闪光乃至辉煌的一页,是我主动进行课堂改革的一个小小的高峰,我没有辜负徐然等专家的高度评价和预言。后来徐然特地来到高邮看我、鼓励我,说:“我是追星来的!”我也一直引以自豪。

我边教学边研究边写文章,发表过好多文章,获过若干次奖,一次次量变和质变,一次次在教学的风流中升华,但我坚持认为,江苏的“教海探航”的平台最好,使我完成了“破茧化蝶”的突变,对我的教学专业成长、打造专业自尊、具有一定的教学软实力,作用最大,影响最深,对于一定范围的教师、教学的发展启示最广。“教海探航”我风流我精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