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个性化中社会化

作者: 吴雨来

摘 要:笔者结合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一些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操作误区和自己成功实施的案例,再谈在知识化的过程中对学生个性化、社会化健康发展的必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个性化; 社会化; 操作误区; 成功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088-001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实践中存在着操作误区

1.“走过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让创造激情变为被动应付

随着教育改革地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走上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理解与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在教学实践和教学设计中存在着大量的走过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比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执教《春笋》这节课时,课前让每一位学生做了非常漂亮的头饰,准备让孩子在课堂上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当时坐在教室后面听课的我看到班内每一位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亮,小手直举”。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每一位孩子对活动发自内心的激动与期盼。但是这样承载着孩子们期盼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呈现在课堂上的只是一个片断:老师用自己的双手模拟成泥土,让一个带着头饰的学生模仿春笋的发芽,做了一个动作之后就再也没有让其他学生戴着头饰进行综合性活动了。要知道孩子在做这些头饰时要花费多少心血呀!正是这样的一些应付的、走过场的学习,大量地存在于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中,才让我们孩子的创造激情与创造天赋逐渐在泯灭,直至消失。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何来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实施综合性学习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杜绝虚假浮躁、急功近利的行为。

2.形同虚设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让主动探究变为被动接受

教育改革从微观上讲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填鸭式”逐步转为主动探究和小组互动式。语文教学实践的开展也围绕着让学生由读而感、由读而悟,使自主探究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伴随学生成长。在这样的意识形态下,我们追求的语文教学最高境界是一种“无师自通”,学生是在欣赏语文、感悟语文。但在一篇《桂花雨》的教学设计中,教者在教学目标中这样定位: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中体会到摇桂花的乐趣。而这个所谓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没读通文本,悟出课文情感所在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手撕纸,然后将撕成的纸屑扔过头顶模拟桂花落下的情景,前后共用了15分钟。学生在课堂上也呈现出一阵欢呼雀跃,但那是摇桂花带来的乐吗?那是孩子们为自己在语文课堂上有了长时间的手工制作而高兴。

二、扎实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的成功案例

1.重视生字学习的理念从走向街头开始树立

汉字是一种不同于拼音的文字。但处于教学实践中的小学语文教师,往往会被学生的错别字现象搞得焦头烂额。所以在教授学生学习生字词时一定要带着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帮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生字词的理念。基于这样的目标,我组织了班级的学生一起走上了家乡连云港市新浦区的街头,去调查了解日常生活中汉字的使用情况。

通过这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了解了正确使用汉字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消除学生克隆作文的做法从走出课堂开始

克隆作文就是指学生抄作文或将别人的作文稍加改动的现象,这在语文教学实际中十分普遍。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严重影响着小学生作文的“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其实作文是件快乐的事,但现在有不少学生怕上作文课。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及学校、班级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适时地安排一点现场作文,既可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又可以弥补习作课的不足,张扬个性,融入社会,何乐而不为?

有一段时间,窗外一直淅淅沥沥地飘着秋雨,望着窗外被雨水洗得耀眼的梧桐树叶和翠绿欲滴的雪松,我想这样的景色不让学生认真地去观察并写下来,实在是可惜了。所以到了语文课时,我对学生们说,这节课我们去看雨,然后要以《秋雨》为题把看到的景色写下来,还要加进自己看时的感受。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同学们的欢呼声,在平时的习作课上可很少出现这样的场面。

第二天,看着学生们交上来的文章,我不由自主地欣赏起来。“秋雨是顽皮的孩子,它们在人们的身上滚来滚去,好像在跟人们玩游戏。”“校园里的雪松傲对碧空,每根松针上都挂着一颗颗水晶般透明、珍珠般圆润的水滴。”······看着这样的语句,我想:一定要多把握住这样的机会让学生们练练!

而在一个春风习习、桃红柳绿、草色青青的四月,在学校组织的春游孔望山的活动中,我为学生们拟定了这样的观察提纲:观察的对象:摩崖石刻、圆雕石像、孔子望海像、周围的景色。观察的内容:位置、大小、样子、特点、颜色。观察的方法:先确定自己的位置,然后按由远及近、先上后下或由近及远、先下后上的顺序,有层次地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引导学生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使学生们加深对观察对象的理解。比如,看摩崖石刻,有学生问:“这是什么时候刻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来看?”观赏着周围的花草树木,有学生问:“这些花叫什么名字?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花?”看到半山腰的凉亭,学生问:“这座凉亭是哪年修的?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各处的凉亭几乎都是这样形状的?”对这些问题我让学生们集体讨论。就这样回到学校后进行习作时,学生们写得轻松愉快、真实具体。我也由衷地感到这样的作文训练形式使学生们对作文的畏惧性降到了最低点。当然,许多教师也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但效果却不明显,原因就是在让学生亲身经历时教师没有适时的巧点、巧引。

教育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个性化的过程。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既要保证学生良好的社会化,又要维护学生积极的个性,焕发出学生创造的激情,发挥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参考文献:

[1]吕型伟.要读一点教育史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1984年人民出版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