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情感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作者: 李朝祝

摘要:在现实情感中学习数学,就是要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关键词:现实情感;学习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3—051—001

一、联系生活,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因此,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是要适时的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来理解数学知识。

如:在认识各长度单位的概念时,出示一道估算题:从你家到学校有多远?(A.1000厘米 B.1000分米 C.1000米 D.1000千米)学生可能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猜测。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准确的或比较准确的。从而让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重视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运用自身的魅力、数学的魅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投入真挚的爱生情感,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唤起、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数学学习。以趣生疑。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课一起始就设计这样一问:“中秋节,爸爸、妈妈和小明分月饼:爸爸分了这块月饼的一半,妈妈分了这块月饼的一半的一半,小明分了这块月饼的一半的一半的一半,你知道他们分别分到了多少块月饼?还剩多少块月饼?”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新课。由于学生迫切需要解答这个问题的方法,因此,本节课对学生来说,学习的兴趣肯定是非常强的。再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课时,为了巩固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首先让学生从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通过学生兴趣盎然的回答,老师紧接着问:怎样使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又怎样使正方形变成长方形?问题一提出,课堂教学又掀起了一个高潮。这时,可让学生用手中的长方形纸或正方形纸动手实践一下,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案。待通过学生实践、讨论、争论……最后统一认识后,本节课的难点也就不攻自破。

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而且还让学生敢于质疑、动手实践、乐于交流与合作,充分开拓学生的思路,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体验生活,将数学融进日常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自古代以来,我国就有“结绳记事”这一计算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老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因此,作为现代的小学数学教学,必须突破传统观念,以人为本,将数学带进我们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一个民主、自由的空间,以其新颖灵活,充满童趣的方式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

比如:“统计”这一教学内容,贯穿着小学~年级到六年级。因此,要教学好这一内容,就要求学生在课前先做好准备。首先做好调查:如,近10天的晴雨天记录或本班同学所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或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各班男女生人数等。这些所调查的数据。都是我们学好统计的第一步。所以,要教学好这一内容,必须先让学生了解到你所调查的是一件什么事?其次,让学生学会绘制表格。最后,通过分类、整理,进行数据分析。

让学生通过这些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并且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

四、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活动中更应该让“乐”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情境游戏等活动中快乐地玩、轻松地学。同时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如:教学“时、分、秒”这一内容,让学生体验1分钟时间的时候,可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所想要做的事。比如,有的学生想在1分钟内写字,有的想做口算题,有的则想跳绳、拍球等。这些事情充分的让学生来运用1分钟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仅培养了学生对1分钟时间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将数学应用到实际中去,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再如:教学“吨的认识”这一内容时,由于“吨”这一概念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老师可用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演示,先帮助学生理解1吨=1000千克。然后,老师再逐一出示一些较重的物品,如:大象、轮船……让学生初步感知“吨”是测量较重物体的单位。最后让学生到实际生活当中找一找:哪些物体可以用吨来做单位?这样。将情境引入课堂,将课堂中的数学带进生活。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数学融于生活,让学生在现实情感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