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世界近现代史之间的联系问题

作者: 王秀萍

摘要:解决世界近现代史的历史认识,淡化政治,突出经济。

关键词:经济;政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3—066—001

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我深感世界近现代史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非常棘手的问题。棘手的根源就在于现有的教科书仍然没有走出阶级斗争时代的“左”的教条主义的框架。滞后于高考考查的要求,滞后于国家教育发展的趋势。在问题处理上含糊不清,附会教条,但教科书又是制定考试答案的法定标准。

根据我的教学实践,认为: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在编写中比旧教材有了较大的改进和突破,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手,把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殖民争霸、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但到世界现代史下册,仍沿用了阶级斗争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这就明显地割裂了近现代史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来使一脉相承的历史成了两层皮。硬贴在一起。

这个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教师在此问题上敷衍而过。牺牲品当然是学生。同时,也给高考命题和评分标准设置带来麻烦。按照教材我这样推想:十月革命以前,在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是一个先进的、代表世界历史发展方向的阶级,十月革命后资产阶级马上成为世界范围内要消灭、处于被革命的阶级。这样编写的教材符合社会发展的实情吗?这样能使学生真正感受社会的发展,并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核心、实事求是吗?这样只能是割断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我认为,世界近现代史中的垄断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垄断阶级的到来是资本主义制度刚刚步入稳定、健全的发展轨道,所以在教学中应摒弃教条主义。以严肃负责的态度对待教材中出现的问题。

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淡化政治、突出经济的原则。要求学生把教材内容按照常规去记忆。毕竟历史教学无法脱离教材基本结论。讲授世界现代史是仍以经济发展作为历史发展的基础,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去解决世界史(近现代史)之间的联系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