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在校大学生犯罪
作者: 王守海 宋 宇摘要:目前,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预防是减少犯罪的最有力的办法。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112-001
青年学生暴力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同学或朋友间所谓争强好胜,其目的往往是显示个人能力。在校大学生的暴力犯罪不仅危害社会安定,而且给家庭造成巨大的创伤。如何预防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已经是整个社会乃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法律工作者一个十分关注的社会问题,它应该从以下各点着手。
(一)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给在校大学生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通过办演讲、开法制课等形式多样的渠道,经常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培养高尚的情操,弘扬讲正气,形成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风尚,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仅要学法、国法,还要守法,用法律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家庭,家长则要担负起监护职责,对子女的行为不能不闻不问,任其发展,否则等到铸成大错时才追悔奠及。因此,建议有关部门要对这些场所加大整顿力度,取缔非法经营场所,加强监督、规范管理,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纯洁的生长生活环境。
(二)加强大学生法制、道德教育
(1)加强品德教育,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大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受环境影响非常大,有时因一念之差就可误入歧途。院校应引导学生加强道德修养,使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自尊、自爱和互爱的意识,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不在生活中相互攀比,自觉抵制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侵袭。同时要特别注意对一些平时表现不错的同学的教育和培养,不能使其成为品德教育的死角。
(2)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目前,我国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仍很薄弱。有些人在实施盗窃行为时都不知道自己是在犯罪。对此,各大专院校应增设法制宣传栏、宣传刊,采取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常识教育。另外,各大专院校应与司法机关加强联系,由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结合所办案件,对学生进行现实的法制教育,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将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结合起来,达到防患于来然的目的。
(3)针对大学生犯罪应实施挽救和教育的政策
国家培养一个拥有丰富文化知识的大学生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对犯罪的大学生进行挽救,使其仍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由于大学生犯罪,相对于社会一般人员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较小,也容易改造,且犯罪后认罪态度一般都较好,案发后能够积极主动退赃。大学生犯罪应当区别对待,充分体现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三)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针对大学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特点,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当前尤为重要的是:(1)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增强社会应变力,学会处理现实与愿望的矛盾,学会自我调试,做事前理智思考。(2)注意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要放弃自卑心理,充满信心地对待生活,能够接纳他人,使自己的心理处于轻松愉快之中。(3)注意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与性问题,指导太学生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爱情,正视恋爱关系,保持稳定的情绪及健康的心理。
(四)政府应给大学毕业生创造宽松的就业机会,解除毕业后的后顾之忧
在扩大就业机会的同时,地区间应加强对就业信息的沟通、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应对人事的合理流动进行调配、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其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避免大学生毕业无处就业的现象,从而造成在校大学生心理焦躁不安、进了校门就想就业的浮躁心理。
(五)将素质教育与心里调节纳入到教育体系中
高校应把素质与心理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更多的着力提高学生的心理调控和适应能力,提升自身处理各类问题的能力,把大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进行培养。同时要给学生提供帮助渠道,让学生有心理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者应该与全社会共同携起手来,建立健全一个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干预、控制、跟踪一体化的工作机制,早期发现问题并做出果断及时的处置,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在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各种动向影响下,眼前发生的事实使得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司法专家不能不尽早研究这一课题,预防各类犯罪事件的发展、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