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 李进宅摘要:高校图书馆是大学教学和科研的三大支柱之一,现代信息社会对高技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建筑要遵循开放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人文化原则、智能化原则和艺术美原则。
关键词:高等学校图书馆;图书馆建筑;建筑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136-002
作为指导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法规性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开宗明义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在高等教育界有一种共识,办好一所高等学校要靠三大支柱,即师资、实验室和图书馆。图书馆是办好高等学校的三大支柱之一,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有学者曾预言我们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无纸信息社会,作为建筑实体的图书馆将消失,或将成为图书的博物馆,然而近几年国内外兴起的新馆建设高潮给予了否定的回答,我们仍然需要实体的图书馆建筑,20世纪末出现了法国国家图书馆这样的巨无霸工程,建筑面积达14万平方米,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85405平方米,被认为是古代图书馆文化的复兴;中国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8万多平米,这足以说明图书馆建筑实体仍然要长期存在。
现代图书馆的功能已不单单是借还图书和提供阅览,而是变得越来越复杂,图书馆成为了文献收藏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学术交流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呈现多功能化、更加开放和更加人文化的发展趋势,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信息需求和适应用户信息需求强度不断增长的现状,为此就要求现代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要遵循开放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人文化原则、智能化原则和艺术美原则。
1、开放性原则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这种原则性的规定,为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开放性奠定了政策基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梦想得以成真。这种理论反映到图书馆建筑上来,就要求建筑遵守开放性原则进行设计,开放性原则主要是在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上体现出来。文献资料的全开架借阅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新理念,传统图书馆的小面积分割封闭的模式构成藏、借、阅、管分开的管理模式。与现代开放管理理念相悖,现代高校图书馆构筑的是“书在人旁,人在书中的”的局面,读者直接接触文献,充分体现开放性原则。
在改革开放理念的带动下,国内也打破了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封闭局面,出现了合作共筑图书馆的典范。建于2001年的天津泰达图书馆2.25万平方米,由于泰达独特的社区结构——外向型经济开放区、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基地、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现代教育学院区,决定了泰达图书馆特殊的结构和模式一既有公共图书馆的特征,又具有大学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还具备科技图书馆的特点,体现了开放、综合、多功能的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很多城市规划了成片的高教园区,在高教园区合作共筑图书馆也成为典范。例如宁波高教园区图书馆建筑面积达28287平方米,是宁波高教园区最重要的公共配套设施之一,是为园区内各校师生和当地居民提供教育、信息和文化休闲服务的社会公益性机构,兼有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功能。
2、灵活性原则
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的最大的特点是一切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变化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为图书馆建设提出了多方面挑战。灵活、开放的空间,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对空间进行重组,同一空间也可以作多种用途,这样有利于使各种资源发挥更大效益,真正做到人是房子的主人而不是房子的奴隶。同一层高、同一荷载、同一柱网的大开间模式图书馆,使得灵活性原则得以贯彻。模数式图书馆建筑设计滥觞于zo世纪30年代美国的A·S·麦克唐纳,1943年依阿华州立大学图书馆的设计中接受了麦克唐纳的观点,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模数式图书馆,这种设计平面开敞,内部全部用柱子承重,很少有隔墙,适合全开架阅览,布局灵活可变。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图书馆建筑设计已逐渐接受了模数式设计观点,并成功地建成了许多新馆,如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等。模数式设计所带来的灵活性有利于图书馆多功能的充分发挥,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现代图书馆除了文献信息服务职能外,还有展览、学术研讨、交流、演讲、教育培训等功能,有的图书馆还有咖啡厅、快餐厅、书店、商店、停车场等设置,功能更加繁多。一般说来,我们无法精确预料较长时期的社会发展,甚至无法精确预知图书馆业务的长期变化,这就使我们在建筑功能方面的种种论证失去意义。而模数式图书馆建筑由于取消了固定的建筑间隔和建筑区域,可以让我们以不变应万变,比较容易地做到多种反应和调整。
3、人文化原则
从本质上来,说图书馆是人文的,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不是什么技术的产物,图书馆的历史使命是传播人类文明,图书馆的社会责任是广布科学文化,技术只是其服务手段之一。技术至上主义反映到图书馆建筑上来,则是图书馆建筑只重视科技在建筑中的应用,而忽视“人的尺度”。2003海峡两岸图书馆建筑研讨会的主题就是“科技-人文-交流”,充满人文意味的图书馆建筑给读者以亲切感,让读者愿意去接近、去利用,而不是冷冰冰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对于新人学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人文关怀,有时一句简单的话语,就可解除他们对图书馆的生分感。图书馆大厅、走廊布置一些沙发座椅,摆放一些花草盆景,可形成相当好的人文环境。图书馆建筑的人文性还体现在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给残疾人以关怀两个方面。
3.1 人与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是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要按照自然界的规律变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从大自然获得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无限制、掠夺式的开发也受到了自然界的惩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我们不能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在沉痛的教训中,人类逐渐醒悟到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图书馆建筑也一样。要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人指馆员和读者,环境指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图书馆要尽可能利用自然环境,做到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尽最大可能给人以自然的恩惠。2003年春季非典(SARS)大面积流行。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香港淘大花园公寓是一个新建不久的景观住宅小区,为何成为“非典重灾区”?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的调查报告明确指出,是由于这个小区多项环境及卫生因素不幸地同时出现而造成的,其
中两项重要因素都与通风有关。因此图书馆建筑应减少对能源的依赖,少用人工照明和空调装置,这与前面提到的模块式图书馆建筑是相呼应的。
3.2 给残疾人以人文关怀:在民主政治越来越发达的现代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怀体现了民主和自由原则。图书馆本质上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尤其是公共图书馆,从理论上讲它要为全体居民服务,为方便残疾人利用文献信息,要在图书馆中进行无障碍设计。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就设有残疾人专用轮椅坡道,体现了对残疾人的人文关怀。《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99)规定“建筑设计应进行无障碍设计,”《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十九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应保护读者合法公平地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应为残疾人等特殊读者利用图书馆提供便利。”在这方面可资借鉴的经验还有港澳特区的图书馆建筑。港澳特区的图书馆对老年人、少年儿童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读者特别关爱。如香港中央图书馆的室外公共盲道一直延伸到馆内,而后又有各种无障碍设施将老年人和残疾人送到图书馆的任何地方。图书馆为患有各种障碍的残疾人配备了专用设备,可以通过摸读、语音输出和字体放大等方式帮助他们阅读和利用馆藏资料。馆里还有可以调节高低的阅览桌、专门的柜台和洗手间,为残疾人服务。
4、智能化原则
图书馆建筑的智能化原则是现代科技带给图书馆的最大变化。智能建筑是以建筑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图书馆建筑智能化是综合采用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对图书馆的建筑设备进行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进行自动化管理以及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的现代化建筑物,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O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和馆舍建筑自动化系统(BAS)。其中最复杂的是通信自动化系统,它不但要保证馆内局域网开展文献信息服务,而且要与因特网联接,实现资源共享,现在最常用的是在馆内广布信息节点,例如台湾淡江大学图书馆设1400个节点,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1100个。但是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今天我们花费很多钱在图书馆里布置了信息节点,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还没来得及使用或未充分利用上就被淘汰,于是我们不得不重新布线或在原有基础上扩充。有研究者认为,应当将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结合起来使用,这会涉及到更多的技术问题和资金问题,要考虑到实施的现实性。
5 艺术性原则
建筑是空间的艺术,建筑以其艺术形象取悦人、感染人,给人以审美享受。歌德说:“建筑是冻结的音乐,”“建筑所引起的心情很接近音乐的效果。”贝多芬也认为“建筑艺术像我们的音乐一样,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建筑则可说是凝固的音乐了。”没有艺术感和审美感的建筑是失败的建筑,而艺术感和审美感突出地体现在建筑形象上。从理论上说,建筑作为一门艺术有别于雕塑、绘画、音乐、表演等艺术,它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建筑艺术通过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质感、色调、韵律以及某些手法构成一个丰富的形体,形成艺术形象,造成一定的意境,表现出特定的时代精神,给人以审美享受。
建筑的深层含义在于表现文化,而图书馆恰恰又是一个文化中心,承担信息服务和文化教育等多项职能,对图书馆建筑的艺术性就又提出了更高要求。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图书馆建筑形象,会在精神上给人以宁静肃穆、博大崇高、置身其中如进知识宫殿、信息宝库之感,再加之现代科技与艺术的巧妙融合,会达到赏心悦目、恰隋悦性的审美境界。例如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建筑面积85405平方米,设计师在整个设计中融入古埃及太阳神文化,进入图书馆大门,可以看到整个图书馆设计是一个大型的圆环,并呈斜面倾向地中海,四周为水池环抱,以象征古埃及的太阳神,而倾斜的屋顶设计,使图书馆建筑可以充分享受阳光的侧射。建筑外墙上篆刻着代表世界各国文化的书法和铭文,使人们感受到图书馆的文化积淀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记忆。国内近几年所建图书馆中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例子之一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它的简洁庄重的建筑外形,庄严稳重的基座,端庄挺立的柱廊,秀丽匀称的竖向长窗,凌空欲飞的轻质挑檐以及鲜而不艳的灰红色彩,创造了新馆建筑简明的形体、空透的造型,表达着科学文化建筑的庄重和典雅,展现出国家科学图书馆的科技和文化品质。
总之,建造一所图书馆是百年大计,需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相信有建筑师和馆员的亲密合作,会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开放、灵活、智能、并且充满人文精神和艺术特征的图书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