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视”幼儿——构建新型的师幼关系
作者: 印 云摘要:师幼互动贯穿于孩子的一日活动之中,随着《纲要》的落实,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教学手段已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师的身份也随之发生变化,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管理者,更应该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参与者与合作者。
关键词:师幼互动关系 和谐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5-069-01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多元化已成为未来教育的趋势,这就要求每位教师把儿童的需要作为教育的切入口,以人为本,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促进幼儿与教师的共同发展。因此,我们的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教育的“师道尊严”上,我们不仅呼唤着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提倡一种“平等交往”;更要去体察和探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并及时提供支持。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常常会问自己,怎样才算一名好教师?我离孩子心目中喜欢的教师还相差多远?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幼儿所喜欢的?在活动中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作用?……“平视”幼儿,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
首先,“平视”孩子,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重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走进孩子的世界,“平视”孩子,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应该是“我想他是在干什么”,而不是“我看到他在干什么”,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游戏、共同生活,才能真正的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想做什么?教师与儿童之间积极的情感关系会促进儿童的自律以及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并有助于儿童形成一种安全和积极的自我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在积极的情感氛围内,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都更容易产生被支持感,互动动机更强,效果也更好。与幼儿的有效互动需要和幼儿有心灵上的共鸣,需要教师的言语,行为被幼儿真正地理解、接受、呼应甚至欣赏。记忆中,三·八妇女节要到了,孩子们开始讨论给妈妈、奶奶送什么礼物,有的说送丝巾,有的说自制一张心形贺卡送她们,有的说送一幅画……最后,我们班的小朋友通过讨论决定送给妈妈们三个一:“一句话(一首歌)、一张心形贺卡,帮妈妈做一件事”,接着,孩子们开始做贺卡,说要让妈妈来接时就能送给她,有的孩子在贺卡上画了画,有的孩子请我帮他们写一句祝福的话,还有的孩子给贺卡镶上了美丽的花边……孩子们在专心致志的写着、画着,并将已经做好的作品给我和同伴们欣赏,互相交流,在欣赏作品时,我和小朋友都找到了许多欣喜。张张作品都有大家不简单的想法和爱心创意。第二天,他们也从家里带来了一张贺卡送给我,并祝我节日快乐!我的孩子们就在这诸如此类的活动中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一丝丝爱意,并渐渐的学会了付出。
其次,要尊重孩子,抓住学习的契机,建立合作探究式的师幼关系
“师幼互动”应建立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尊重幼儿,意味着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幼儿必须要走进儿童世界,倾听孩子的心声。关注孩子的所需,积极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让幼儿在心情愉快的情况下投入到活动中去,积极地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孩子的兴奋点,捕捉孩子发出的积极的有意义的信息,及时调整教育行为,有效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如:在中班语言教学活动“给妈妈的信”中,孩子们兴致勃勃想写信,却不知道该如何写,教师适时的介入给予指导,提示幼儿信的内容可以用多种方式呈现,孩子们激烈的展开讨论,有的说可以画画、可以贴画;有的说可以写字;有的说可以写数字等等。教师适时地介入,促进了活动的顺利完成。不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幼儿提出的问题,走进孩子的世界,成为孩子探索、学习的共同合作者,聆听童声,透视童真,与幼儿对话、合作、共同学习,并为幼儿提供各种不同学习的机会,让幼儿自由地选择合作伙伴和活动材料,去自由地表现与表达,去主动地建构知识和人格,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关系”。
再次,关注孩子,解读童心,让其在兴趣中产生学习主动性
《纲要》指出:“自主学习,就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学习者独立地、自由地按自己的意愿,有选择地、主动地进行学习的过程。”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孩子会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意愿,更有利于良好的师幼关系的建立。相反,如果幼儿长期处于压抑、紧张的环境中,则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在中国这块有着几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土地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的影响着现代家庭,往往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孩子的自理能力可以暂放一边,但孩子一定要“多才多艺”,既要学钢琴,又要学书法,既要学英语,又要学珠心算……孩子是否对此有兴趣,能否长期坚持下去,家长们全然不顾,将来的孩子也未必会能体会什么是“金色童年、快乐童年”。
每一个孩子们就如同一本书,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需要我们每位教师用欣赏的目光去研读孩子,支持孩子,而我们教师也只有摆正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位置,以儿童发展为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和他们一起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