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 王书豪摘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阅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丰富学生的词汇,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因此,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
关键词:激发兴趣;方法;坚持;开展活动;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s)08-051-01
阅读不仅是学习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知识,它还将影响到人类社会现实和未来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语文教学必须花大力气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是指进行阅读时的主动性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内容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它是阅读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对维系注意力,增加理解与记忆,激发联想和创造思维,唤起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加大力度,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首先,合理使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实现了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的可能,为学生架起通向理性认识的桥梁。合理使用多媒体,可渲染与课文相应的气氛,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内心的体验,进入具体的情境,处于一种最佳的情绪状态。同时还能让学生充分享受文、图、声、像多样光景的赏读意趣。
其次,阅读教学生活化。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曾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是把自己对某篇作品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学生就会有同样的感受、理解、体验的。教学不应是告知、传递、赠送,而是设计导致学生产生某种感受、理解、体验的“碰撞”,这“碰撞”就在于让学生联系生活、感悟生活。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作适时适度的“点”、“联”,把生活引入阅读之中,气氛就会活跃,精神就会振奋,才能开辟出阅读教学的一片芳草地。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能积极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使阅读训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为创新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激活文字,驰骋想象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朱自清文:“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甜甜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以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三、发挥想象,感悟文章内涵
文章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学生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教学耐心、教育创新,并持之以恒,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人手,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努力挖掘他们深处潜能,把培养的创新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理想目标。
四、要发挥阅读主体的能动性
现代教育观念也一再强调要发挥阅读主体的能动性,教师以“引导”为主,“引”是方法,“导”是应采取的态度和过程;在学生方面,保护个性,释放个性,张扬个性是他们普遍心理,特别是现代中学生,他们渴望运用自己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来审视文学作品,从而表现自己的评价与思索。顺应这一心理和现实,鼓励阅读主体的个性张扬,阅读就会出“新”,作为教师,应带着学生走向作品,而不是带着作品走向学生,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去阅读课文,用自身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因为许多文学作品存在着“空白”及“未定点”,这些“空白”及“未定点”,也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中,教师要慧眼独具地发现它们,并引发学生生活、情感、知识的积淀与之相连接,阐发深意。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敏感地捕捉学生刚刚萌芽的思维新苗,不失时机地艺术地加以培养引导。并主动热情地参与到讨论中去,发掘出学生潜在的智慧和灵气,做到“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转向“探索一—转化—一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充当主角,成为主人。构建自主学习的机制,形成学生生动学习、主动思维、主动提高自身素质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这样,教学才能呈现出开放的理想境界,才能成为实施创新教育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