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活力课堂 体现主体地位
作者: 杨玉亭摘要:《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贯彻以学生为本和实践第一的原则,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中心,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构建有活力的课堂,真正意义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活力;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8-092-01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动起来
学习首先是学生的事情,学习必须依靠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断调试学生的心理,促其形成高涨的兴趣。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老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的把它学好。”这表明,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如果老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心理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应当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到心中有数,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来激发学生动起来。在教学《大江保卫战》这一课我是这样做的,一开始,播放歌曲《为了谁》,并声情并茂地说:1998年夏天,我国长江流域遭受了多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沿江各地特别是长江中游一带险情不断,人民群众的财产乃至生命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战洪水,斗恶浪,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然后,出示有关录象,让学生感受那惊心动魄的场面。
二、讨论互动学习促使学生动起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讨论就是使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畅谈自己的看法和设想,发现提出新问题,师生间、生生间互相交流评价,交流中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能力,让课堂不再沉闷,讨论的根本在于启发学生发现提出新问题。因为敢于提问质疑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标志,是创造活动的萌芽。质疑应该多渠道、多角度、多侧面的,从内容到形式,方方面面,绝不能局限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点上。在《早》这一课中,我在教学时注重这个问题,让学生读描写梅花的句子,问:“作者为什么写梅花呢?我想听听你们的意见。”有的学生说:“作者访问三味书屋,而三味书屋的后面有梅花,作者就写了。”我说:“是这么一回事吗?”学生在下面小声讨论,然后又做了回答,都是从梅花的美来说的。这显然与内容不符,我没有进行灌输,而是引导学生往下学习,看看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句子。然后再问:“作者写梅花还有什么原因呢?”学生好象思路一下子打开了,通过讨论、交流认识到以花喻人。语文教学既要让学生积累知识,又要让学生发展思维,作者为什么写梅花,是理解本课内容、领会本课中心的“眼”。我在指导时针对语文特点,抓住关键设问,重拳出击,重锤敲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辩论,互动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发展学生思维上做文章。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导”,不是“宰”,让课堂真正的成为学生愿意学习的地方。
三、语言激励使学生在成功中动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成儿童好好学习的欲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困难、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如何对待很重要,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自信心,而一旦丧失了这些,那么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所以,老师要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喜悦的快乐,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也要想法让他们动起来,使课堂真正的成为学生的主阵地。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运用激励手段,发挥其激励作用,让课堂充满活力。
四、抓住多种形式,张扬个性
美国学者巴特勒认为:“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映活动才是有效的。”不管采用哪种教学媒体和方法,一定要确保学生与被传递的信息发生相互作用。因此,要让课堂充满生机,就要多种形式,让学生动起来。让思维跟上去,只有这样,才可更好的张扬学生的个性。如第十册中的《望月》,第二节写到: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为了很好的体会语言的精妙,在指导上引导学生人情入境。教师指导学生读这段话之后,讨论:你能说出你感受到画面吗?你怎样表达画面?这个环节就是诱导学生认真读书,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深入理解课文及思想感情,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得到同步发展。这时教师不能拘泥于学生的画面中,而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身心投入,心情愉悦,顿悟、灵感接踵而来。
伽利略说:“你无法教别人的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发展一些东西。”说真的,不是如此吗?指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教师要努力学习新的理念,更新教育观点,努力营造自由探索的氛围,为学生搭建探索平台,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满足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求,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