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融合下的古代文学教学创新与实践

作者: 刘纤纤

[摘 要] 数字媒体技术的全方位渗透,带来了教育格局的巨变,语文教学依靠数字媒体技术扩展自身疆域,促成了学科之间的联姻。这不仅是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合,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与精华,承载着人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信仰。因此,本文旨在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探讨跨学科教学的具体方法和实践,对课本中的古代文学篇目进行深入研究和综合分析,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跨学科教学;古代文学;数字媒体技术;文化传承;教育创新

一、引言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这些新兴技术不仅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还重塑了教学的结构与模式,促使教育从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向跨学科融合的方向转变并发展。

在古代文学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局限于从文学角度进行解读,强调对文本的语言、修辞和文学史背景的理解,而忽视了其他学科视角的解读。这种单一的解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充分挖掘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多层次的文学意义,从而限制了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特别是在新媒体语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对知识的渴求也更加多元。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探索古代文学跨学科教学的新模式与新方法,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分析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如何将历史、地理和艺术等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古代文学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多学科的互动中,全面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与艺术魅力。通过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文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跨学科启思

以数字技术和客观真实为支撑,通过文字与画面的结合,我们可以还原和拼接古代文学传播的历史现场。这一过程不仅可以为观众重构立体化的人物形象,还可以帮助其构建对文化记忆的认知,从而体现历史与现代之间的深刻对话与交流。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文学与历史相结合,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通过历史学科的视角,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思想转变。这些历史背景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意蕴,从而获得更真切的情感体验。

从人物的角度来看,人物故事是流动的生命风景,也是透视社会情绪的窗口。课本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学篇目,仅仅是诗人在某一时期的作品。通过数字技术,学生不仅能够对文本内容中所呈现的诗人形象进行初步了解,还能够从宏观层面去全面把握诗人形象。例如,在王兆鹏主持制作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中,学生输入任何一位诗人的名字,便可以看到其一生的轨迹,其辉煌与悲变的人生轨迹在地图上一览无余。此外,新媒体不仅拓展了人物符号的外延,还为其赋予了新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们对古代诗人的“刻板印象”,让学生从多个侧面更深入地了解这个群体。

从历史背景的角度来看,通过大数据制作地图或图表,教师可以对古代文学进行可视化的宏观呈现,让学生在阐释文学作品意义时不再仅仅依赖于个人阅读语境,而是尽可能地还原写作现场和创作背景,再现当时的情景和意境。在新媒体环境下,古代文学的传播,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方面的解读,无论是在人物塑造还是素材选择上,都将视野转向新领域,致力于立体化的呈现,以此实现文学与历史的深度融合。同时,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古代文学传播,也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文本释义层面,而是注重深入阐释,将严谨的正史研究和有迹可循的野史相结合,对古代文学创作群像进行全面解读。这种解读方式不仅实现了历史语境下对碎片化的串联,还促使了跨学科的融合。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欣赏《唐之韵》《宋之韵》等纪录片,让学生不再局限于诗歌文字赏析的层面,而是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故事情节,并关注诗人对此时代的温情和眷恋。

三、跨学科增趣

语言艺术的形象必须在想象力的作用下才能呈现,这需要读者进入文学情境,并补充其中的不确定空白。

一方面,技术赋能让“沉浸式”审美体验成为可能。由于诗词与音乐、舞蹈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所带来的欣赏性的特点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听审美体验。在新媒体语境下,可视化的传播主要表现为对作者创作的历史现场的再现,以及对古代文学中所包含场景与意境的还原,从而有利于学生深度理解诗词作品中所蕴含的审美意蕴,实现沉浸式学习。在大数据时代,技术的全方位渗透推动了多种媒体形态的深度融合。以古代文学为载体,教师可以运用蒙太奇、叠加等手法,将内在意蕴与光线、图像相契合,借助演员身体的在场以及逼真的场景,给人强烈的“现场感”,且极富想象力和美感效应。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能深刻把握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与此同时,跨学科教学应鼓励学生通过多元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从而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在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动接受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而跨学科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体验文学作品。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还原场景、创作诗歌等方式亲身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和意境,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例如,在欣赏《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时,教师可以运用人工智能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这种艺术性的表达方式,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文学作品的审美魅力。

另一方面,大数据给古代文学教学带来了技术支撑。学生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古代文学的跨学科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学研究的视角由时间维度向空间维度的转变,其中包括人文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通过可视化的镜头直接还原作者创作的场景或作品描述的场景。古代诗歌的教学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圈子,而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绘图技术和实境虚拟技术,对诗人的活动轨迹以及生活的地理环境进行全景化呈现。此外,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学生可以学习使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如文本分析软件和自然语言处理,自动识别和解析古代文学中的古汉语词语、句式甚至情感倾向,完成对文本内容的解读。

在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反馈。大数据分析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推荐合适的学习资源和路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综合性的学习情境,将文学、历史、地理和人工智能绘画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其中,制作出具有视听效果的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这个情境,不仅可以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还可以培养其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融合项目,如“古代文学与历史文化探究”“古代文学与艺术欣赏”等,让学生分组进行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讨论和分享观点等方式,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最后,大数据工具可以结合实践项目持续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通过学情分析、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人工智能辅助文本分析、互动式学习环境创建、智能评估和反馈等策略,教师能够增强古代文学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跨学科拓界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活化石”般的地位,这使得其传承显得尤为关键。

在新媒体语境下,古代文学的教学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追求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以实现文化传承的目标。由于古代经典文学的语言相对晦涩难懂,进入这一文学情境较为困难,学生对这类文学的解读会因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时代背景的不同而产生偏差,而片面、狭隘的解读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文学的深入理解。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古代文学的教学不应仅依赖纸质书本或课堂教学,而是要通过雅俗共赏的叙事文本、匠心独运的叙事策略以及幽默诙谐的叙事语言,使古诗文“走出”象牙塔,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参与,从单纯的观看走向深入的体验,从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转变为主动传播内容的角色。这种转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内化知识的“胸中之象”。教师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绘画技术,将作品中的文字描述转化为视觉图像。这种技术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风格进行个性化定制,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作品的场景和意境。通过观察和欣赏这些视觉图像,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并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从而提高鉴赏能力。例如,在《念奴娇·过洞庭》的教学中,学生可以在人工智能绘画软件中输入“两面镜湖相接、无微风轻拂、皎月当空、月光四耀、照月一影、我驻孤舟观水之清亮、内心悠扬自在”,以生成相关的视觉图像供欣赏和理解。

此外,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通过大数据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教师能够实现精准备课。例如,在备课《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收集莫砺锋、王兆鹏、王水照和叶嘉莹等专家的讲解资料,以及四川省苏轼研究会推出的苏轼研究论文,从而实现深度备课。

五、结语

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古代文学的教学正逐步实现着从传统教学向精细化、跨学科和创新性教学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而且还为古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与研究路径。

在使用数字技术分析古代文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思考这种方法的局限性。虽然新媒体提供了文本分析的新视角,但数字技术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古代文学中的隐喻、象征和修辞手法的细微差别。这些元素往往需要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才能完全把握。数字技术的使用还可能导致学生过度关注文学作品的表面形式,从而打断他们对古代文学的连续性赏析,消解作品的丰富意蕴,使阅读变成一种感官化的浅尝体验。这不仅会让学生忘记文学作品本身是情感的表达和人类智慧的结晶,甚至可能使他们脱离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因此,学生应该学会平衡技术分析方法与传统文学分析方法,实现文学与技术、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地理的多方深度融合。

通过将文学与历史、地理等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并借助人工智能绘画等手段,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在未来的教育中,教师应进一步探索跨学科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回归人文本位,延续中国古代文学的生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兆鹏,邵大为.数字人文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初步实践及学术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20(8):108-129,206-207.

[2]黄静.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策略与启示[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5):20-2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