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的课堂智慧

作者: 温美丽 张开亮

[摘 要]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智慧。这些典籍不仅反映了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本论文主要探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所蕴含的课堂智慧,从多个角度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为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课堂智慧

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人类思想的精华。这些典籍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典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教育理念,发掘其中的课堂智慧,为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大家都不陌生,它的最早实践者是孔子。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特别注重观察和了解他的学生,能结合弟子的具体情况开展教育教学,发挥其弟子的特长,弥补其弟子的不足。古代典籍中这方面的具体事例很多。

如《论语·先进》中记载,子路和冉有都是孔子的弟子,他们都向孔子询问“闻斯行诸”的问题,孔子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由于平日里子路行为过于鲁莽,容易冲动,因此,孔子就要求子路不要“闻斯行之”;而冉有过于退缩,总是畏畏缩缩,所以孔子要求冉有“闻斯行之”。

孟子也十分强调因材施教,他认为,人的天性是相同的,但由于后天的修养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个性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者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所以,因材施教是一种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教学的方法,旨在使每个学生都在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下得到更好的发展。以语文教学为例,因材施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一)开展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将他们分为不同层次的小组。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重点辅导他们掌握基本的字词和语法知识;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练习,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对于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深入的文学作品分析和写作技巧指导。

(二)个性化阅读推荐

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阅读能力,为他们推荐合适的阅读材料。例如,对于喜欢传统文化的学生,可以推荐《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经典名著;对于喜欢现代文学的学生,可以推荐鲁迅、茅盾、冰心等作家的作品。通过推荐合适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差异化作文指导

根据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兴趣,给予不同的作文指导。对于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从基本的写作技巧入手,如如何组织篇章、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而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创意写作,如写小说、诗歌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切的写作指导,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获得写作的成就感。

(四)课外拓展活动

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诗歌朗诵、戏剧表演、文学创作等。这些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还能激活整个班级语文学习的热情。

当然,因材施教还要把握一个前提,就是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课堂上教师多往讲台下面走走,多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课下认真批改每一份作业、每一份试卷,多走进学生的课间、家庭以了解学生的脾气秉性、家庭环境……做到温和、善良、勤奋、用心。

二、启发诱导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启发诱导是一种可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大教育家孔子就非常善于运用这一种方法。他说的“愤”,就是很想把某一问题弄清楚却还不清楚,心中因此而烦闷的心理状态。“悱”就是思考某一问题心中已经有了答案,想要说出来却不知道应该怎样去表达。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都被激发出来了,这个时候老师再去教导他们,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还要求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否则就不再教他们了,这是对启发式教学更高的要求。颜渊都曾感叹孔子的教学艺术高超。《礼记·学记》中也强调教师应该通过启发诱导引导学生,鞭策学生,但不强行逼迫他们;为他们开个头,但不亲自带他们到终点。

启发诱导的教育理论应用于当今课堂教学,教师不能被动地等着学生问问题,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向更高的层次努力。使无疑者有疑,使有疑者无疑,这正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所在。在当今的教育教学中,启发诱导式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启发学生主动参与

相对于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启发诱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2022年的课程标准也提出应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通过激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设计开放式问题

在启发诱导中,教师要设计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这种问题往往没有唯一的答案,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创造性,来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因此,创造自由和谐的心理氛围,使语文课堂充满思维的活力也是极为关键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在教学的众多因素中,心理氛围是最关键的,只有在安全、自由、和谐的心理氛围中,学生才敢打开自己的心灵,激活自己的思维,分享自己的想法。

(三)重视问题解决能力

启发诱导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自主思考、查找资料、实验验证等方式,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培养了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融入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启发诱导还可以在教学中融入各种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信息技术在运用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利帮手。

总的来说,启发诱导在当今教育教学中应用广泛,得到了教育界的认可和推广。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引导和激发能力,以及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的能力。

三、学思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名言说明了学与思之间的关系,是古代文化典籍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智慧锦囊。宋朝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思并重的教学思想,他经过研究和实践,认为学思结合是学习能够成功的保证。学思结合对现今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重大,新课标也强调教师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的而开展教学。会思考是学习者一生的本钱。只有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高质量教学才有保障。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特别关注以下方面:

(一)精心设计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有效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师生互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首先,问题要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其次,要着眼教学的重难点设计问题,问题要清晰、具体、有针对性,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深入,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养成边学习边思考的好习惯。可以是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也可以是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问题,即生活情境、语用情境、文本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

(三)小组讨论和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适宜的活动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学习心得,讨论问题,共同完成任务。教师要关注小组内的互动,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取得实效。此外,教师应该通过设置合作评价机制,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小组合作。

总之,学思结合教育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个智慧锦囊也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法宝。

四、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是指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这一源于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是《礼记·学记》首先提出来的。它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能激发潜能,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在现代教育中,教学相长的理念依然具有重要意义。人们只有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知识能力的不足;只有通过教学,才能发现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困惑,才能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学习,奋斗自强。所以,教学活动并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双方都能受益的双向互动过程。古人的智慧真的令人叹为观止。

那么,教学相长在应用于课堂教学有什么现实意义?

(一)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教师能够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反思和巩固,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未曾思考过的问题,促使自己更加深入地学习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二)激发学生潜能

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才能够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三)促进师生关系

教学相长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相长强调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

(五)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相长鼓励教师尝试新思路、新教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教师和学生在一起讨论问题时,可以相互启发,互助成长。

总之,教学相长是教学过程中的理想状态,它有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我们应该积极践行教学相长理念,努力构建和谐、快乐、互动的课堂氛围。教师还应该经常进行课后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发现自己的不足,将教学相长的教育智慧进一步深化。

除此之外,古代典籍中还蕴含着德育为先、知行合一等充满智慧的教育思想。它们对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典籍中的教育思想和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教育理念,发掘其中的课堂智慧,为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孙亚飞. 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J]. 读写算,2024(28):52-54.

[2]周毅. 融审美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J]. 作文,2024(Z4):77-78.

[3]杨静. 语文学科育人的内涵特征及实践路径[J]. 教学与管理,2024(24):70-7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