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校园足球教育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作者: 张辰[摘 要] 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学校足球教学策略。通过对足球教学策略的深入分析,本研究旨在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运动技能,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放松,同时缓解心理压力,培养学生的坚韧品格,并促进人际交往。研究还揭示了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若干挑战,包括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体育活动的不利影响,以及学生面临的个人压力。
[关键词] 校园足球;阳光体育;心理健康;青少年体质发展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阐释
青少年足球是国家足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足球人才和推动足球文化具有基础性作用。青少年足球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足球市场的繁荣和国家足球竞技水平的提升。然而,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体系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资金运作与管理模式的不合理性、训练方法的非科学性以及与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协调性等问题,这些问题亟需解决,以促进青少年足球的健康发展。
在阳光体育运动推广过程中,学者们对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其中,有研究表明,活动时间、场地和指导人员等因素影响了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一些地区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层含义理解不足,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忽视了学生体质健康。这种倾向不仅限制了阳光体育运动的潜力,也影响了中小学生体质的全面提升。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对于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推广至关重要。
鉴于青少年体质下降对国家发展的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和校园足球教育的实施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以阳光体育运动为背景,分析校园足球教学现状,旨在识别其正面影响及实施中的不足,并为我国校园足球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校园足球教育现状的实证调研
(一)调研工具构建与数据采集
围绕校园足球教育发展情况这一选题,笔者通过设计电子问卷,对天津市的青少年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1500份问卷,回收1237份,回收率为82.5%。回收的问卷填写者包括男生642名和女生595名。问卷内容涵盖了基本信息调查、阳光体育下运动足球运动对身心的影响,以及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中的问题。
(二)数据解读与结果剖析
统计显示,在1237份回收问卷中,24.6%的学生经常参加课外足球活动,每周三次及以上;42.7%偶尔参加,每周一两次;不参加的占32.7%。67.3%的学生参与课外足球活动,与每天至少锻炼一小时的推荐标准有一定差距。在参加课外足球活动的学生中,男生的参与度高于女生,女生不参与的比例达到56.2%。
调查还显示,阳光体育运动的持续开展显著减轻了学生的身体不适感,43.15%的学生感受到明显改善。超过80%的学生认为阳光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有益。73.9%的学生表示,在参与阳光体育运动后,他们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有所缓解,尤其在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效果显著。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课余时间有限,多数学生每次课外足球活动时间仅为30至60分钟。学生最常参与的体育项目是足球(38.3%),其次是乒乓球(30.5%)和羽毛球(21.8%),而排球的参与率较低(9.4%)。这或许与学校场地的局限性密切相关,限制了学生参与多样的运动形式。这一现象应引起学校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校园足球教育的现实挑战
(一)资金短缺对足球教育的制约
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天津市校园足球教育实施面临一些问题,其中资金投入不足是主要问题之一。校园足球活动主要在校园内举行,因此确保相关设施设备的完善是学校的责任。然而,目前天津市尚未全面建设所需的设施设备,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学校,体育设施的匮乏严重影响了活动效果。确保经费投入和设备供给是活动有序开展的关键。过度依赖学校自行建设和维护设施可能导致资金不足和体育意识缺乏。因此,当地政府应重视资金供给和场地建设的问题。
我国校园足球基层教练制度存在严重不足。许多教练并非来自足球专业,也缺乏相应的教练资格,这限制了他们提供系统化和有效培训的能力。此外,训练经费的短缺也影响了对教练的培训与发展。训练缺乏全面性,未能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个体特点进行适当调整,影响了训练效果的提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足球教育的质量,也制约了青少年足球潜能的充分挖掘。
(二)家庭与社会环境对足球教育的影响
家庭与学校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作用同等重要。孩子在这个阶段对家长和老师有很大依赖,家庭环境对其观念形成有显著影响。家庭教育不足严重制约了阳光体育运动的效果。具体来说,许多家长由于生活压力,忽视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教育完全是学校的责任,这种观念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家长对体育活动价值的忽视,影响了孩子对足球活动的认识和参与。
家长对足球的认识差异,影响了他们对子女参与足球活动的支持。一些父母对足球的未来发展持保留态度,担心它会分散孩子对学业的注意力。媒体的负面报道和对足球运动的误解,加剧了家长的顾虑。缺乏政策支持和对足球运动的偏见,限制了足球事业的健康发展。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青少年足球教育面临诸多挑战。
(三)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的制约因素
学校足球发展存在规定未落实和缺乏明确政策规范的问题。《青少年校园足球教育活动实践方案》规定,持有足球教练资格证书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中将获得重视。然而,由于执行不力,许多学校未能遵循这些规定,一些学校仅仅响应号召而未形成持续、广泛的实施机制。基层教练的低待遇和严格的编制政策影响了高素质教练的吸纳和参与,这对足球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构成了制约。这些问题凸显了政策扶持在足球教育发展中的不足。
四、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校园足球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学校主导下的足球教育策略
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推进校园足球教育的策略应从学校层面着手。学校领导和教师应提高对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将其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阳光体育运动应被视为教育的补充,学校应积极推动其实施。为了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学生心理健康被视为体育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以提升其教育管理水平,促进教育理念更新。相关部门应确保资金供给,以满足设施设备的采购需求。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体质和体能提供个性化的锻炼项目,鼓励学生根据兴趣选择运动项目,从而提高参与度和安全性。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减少受伤风险,促进他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
要强化阳光体育运动,需要学生从教室走到操场。然而,不少学校的足球场地匮乏,导致学生不愿到室外运动。因此,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等相关机构必须加强对校园体育设施建设的支持,以完善体育场馆和场地设施,满足广大学生的日常锻炼需求。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应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学生拥有必要的运动场地和设施,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政府支持与政策引导
政府各部门在青少年足球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虽然国家体育总局和足球管理中心的资金支持对青少年足球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但政府更广泛的支持和引导政策同样不可或缺。教育主管部门应肩负起主导学校足球发展的重任,及时开放校园足球场地,为青少年足球提供充足的场地支持。同时,体育部门应积极与学校合作,确保足球活动的稳定推进,并提供相应的场地资源支持。此外,政府应利用城市规划,合理建设足球场地,以支持足球活动的普及和深入。相关部门应建立专项基金,逐步增加对足球场地建设的投入。
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应联合制定鼓励性政策,确保政策措施的贯彻实施。对在校园足球教育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城市、学校和个人,应给予奖励,并将其作为政绩考评的重要指标。教练员职称评定应考虑训练课时和质量,并对表现优异者给予额外奖励。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设立特聘教练职位,解决人员编制问题,以吸引高素质教练投身基础教育。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升校园足球教育的质量,促进足球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三)社会参与与文化促进
确立和推广健康合理的青少年人才发展理念至关重要。社会应当推广科学的青少年足球发展理念,营造既重视未成年人健康又关注校园足球教育的良好氛围。高等教育机构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需要积极推动足球文化的建设,并开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足球必修课程。同时,教育部的参与不可或缺,应组织专家学者共同制定与中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相适应的统一的足球训练大纲。
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激发学生对足球文化的浓厚兴趣,通过举办多样的足球相关活动来彰显学校足球文化的特点。校园亦应提供广泛的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学校间的沟通,为学生提供了解足球文化的机会。邀请专家学者开设足球技术示范课和演讲,不仅能够增进学生对足球文化的了解,还能激发他们对足球运动的热情。这些活动将有助于构建支持足球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推动足球教育的深入和普及。
(四)学生主体性与参与度提升
学生应更加重视身心健康,积极参与校园足球运动。尽管学业压力较大,但劳逸结合对避免抑郁、焦躁等不良情绪至关重要。户外足球活动不仅能够缓解压力,还是促进人际关系改善的良好途径。
参与体育竞技能够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学生应积极参与不同规模的体育比赛,以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通过比赛,学生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五、结语
经过深入研究可以看出,国家早已将校园运动置于学校教学的核心位置,并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以促进其发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目标已从单纯的学识、技术和体能发展,转变为更加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心态等心理层面的影响。只有将自然活动理念融入其中,并立足于提升全民体育意识,从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主体等多个角度出发,形成联动机制,才能有效促进青少年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文章通过阐述,凸显了青少年足球训练的重要性,并指出了阳光体育运动对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同时,文章也指出了学校、社会和家庭层面以及学生个体层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实践。针对这些层面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参考文献
[1]赵升,吴红芳,周毅.我国校园足球教育的底层逻辑、现实挑战及推进理路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4,44(1):72-80.
[2]李克良,张瑶,申育全,等.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经验、困境与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2(12):98-104.
[3]李卫东,张廷安,陆煜.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情况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5):22-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