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向学而教,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 马志媛
[摘 要] 语文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用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可以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要素统领,围绕人文主题,在单元语文要素的统领下,明确重点任务;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亲历学习过程;三是设计“三单”,让学习任务更加明晰,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四是前后关联,分年级落实学习任务,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学习任务;核心素养;阅读;情境
所谓任务驱动,是指围绕一个共同的活动任务,在问题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习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过程,是从问题情境出发去寻找答案的过程。然而,当今的课堂多数还是注重教师的教授,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被教师控制和占据着,繁杂而琐碎的问题,让学生沦为学习的“观光者”,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课堂的“看客”,即使“合作学习”也只是场面“热闹”“好看”,学生并没有对文本的深切感受,仍停留在“浅层学习”“虚假学习”上,演戏的成分太重,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时间非常有限,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历程,教师将现成的知识“打包”传递给学生,学生只能生搬硬套,难以真正理解、迁移和创造性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如何创设学习情境,通过任务驱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笔者认为可以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要素统领,明确重点任务
任务驱动下的小学阅读课堂,应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年段课程目标,重视单元教学设计,围绕人文主题,在单元语文要素的统领下,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相融合,确定本课学习的重点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和学习任务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以五年级上第五单元《太阳》一课为例,这是一篇说明性文章,2022年版课标第二学段的学习目标是:“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习作要素是:“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结合2022年版课标和单元语文要素,就可以将本课的学习任务确定在三个方面:1.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它对人类有哪些作用?2.为了把太阳的特点说清楚,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3.运用本课学到的说明方法,介绍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把其特点写清楚。第一个任务,首先让学生梳理出太阳“距离远”“体积大”“温度高”的特点。第二个任务是阅读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熟悉说明方法,结合文章的内容将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清楚。本单元是习作单元,第三个任务是习作教学的重点,通过仿写练习,培养学生说明文的写作能力。
二、创设情境,亲历学习过程
余文森教授说过,情境是“汤”,知识是“盐”,盐只有溶于汤才好入口,知识只有融于情境才好理解和消化。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有研究者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任务的设计有三大特征:一是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二是设计真实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去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教练的角色。因此,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给学生留足“静心”学习、思考的时间,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当点拨、指导,学习任务的设计要以促进学生“探究未知”为出发点,使学生聚集核心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在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中,以自主学习、协同合作的方式,通过圈画批注、交流碰撞、修正改进,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最终完成任务。
例如,教学六年级上《月光曲》一课,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哪些段落写了《月光曲》的谱写过程,学生很快就找到是第2~10自然段,接着抛出本课的重点任务,明确学习方法。
学习任务:阅读《月光曲》第2~10自然段,思考: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让他谱写了《月光曲》?
学习方法:边读边在文中圈画重点词句,从中找到依据;先独立阅读,再小组讨论交流,发表见解。
交流汇报时,学生结合具体的段落内容,说:“她眼睛失明了,还在弹钢琴,这说明她热爱音乐。”“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钢琴曲。”“她虽然看不见,但还是坚持了下来,贝多芬被女孩的毅力打动了。”“他被盲姑娘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打动了。”“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贝多芬犹如遇到了知音,于是有了创作的灵感。”“月色下,周围的景和身边的人都是那么美好,激发了贝多芬的创作灵感。”
在学生汇报完后,让学生将圈画、批注的内容前后关联,概括提炼,整体把握文章主旨,将解决问题的过程说清楚,让思维可视化,真正提升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设计“三单”,明晰学习任务
我们可以将学习任务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类,教师提前设计好课前“预习单”、课中“学习单”、课后“作业单”,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这一课自己应当做什么事、掌握什么内容,让学习任务更加明晰,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难的能力,同时还能让教师提前了解学情,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一)预习单,了解学情
学习是从未知走向已知之旅,教学应该先了解学生的已知与未知,这样才能让学习聚焦,确保学习的有效性,避免花费大量时间讲解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学生不会的却一带而过。如果教师提前根据学情,依据教材特点设计课前预习单,便能掌握学生已知和未知的情况,精准设计学习任务,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牛和鹅》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预习单”:
教师提前查看全班学生的“预习单”完成情况,利用课前3分钟左右的时间,让一两名学生代表分享“预习单”完成情况,这样学生已经会的就不用再教,容易理解的可以一带而过,以学生出错多的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而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学习单,完成任务
学习单是学习的支架,主要作用是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学习任务,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学习单的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要体现“少即是多”的原则,集中解决学生学习时的主要问题,每节课安排的学习任务以2 ~3个为宜。有了学习单,教师就不必用过多的话语和琐碎的问题牵引,而是设计一个个清晰而明确的学习任务,让课堂学习集中化、学生思维显性化、学习经历过程化、语文能力可视化,让学生的学习留下真实的痕迹。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牛和鹅》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学习任务开展自主学习与交流。
任务1:默读课文和批注,想想作者是从哪些角度给文章作批注的,试着从不同角度写两个批注。
任务2:一边默读一边画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重点批注“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
(三)作业单,巩固延伸
多数课文的篇幅较长、知识点多、信息量大,有时还需要进一步探究,而每节课的时间有限,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足,因此,课后及时的复习巩固、自主学习、拓展延伸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梯度的课后作业单,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检验学习效果,激励学生就感兴趣的话题进一步探究,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延伸。例如,在学完四年级上《牛和鹅》一课后,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单:
作业1:说说不同作家笔下的牛各有什么特点。
作业2:用本课所学习的批注阅读方法,阅读课后“链接”《牛的写意》,从不同角度至少写两个批注。
作业3:运用本课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表现人物心情的方法,记录自己在某一刻成长的过程,写出成长的感悟。
四、前后关联,分段落实任务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关键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教材针对不同能力点以单元为整体安排学习内容,有的能力点在不同学段也是逐层递进、有机统一的,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既要做到前后关联,兼顾单元的整体性,又要熟悉同一能力点在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分段落实学习任务。
(一)单元内容的相互关联
单元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整体性、体系化的学习活动中,经历有意义的建构性学习,实现由学到用的层层递进,从而提升学习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现行语文教材的组织形式体现了单元的整体性,改变了单篇课文碎片化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理解编者的意图,采用单元整体教学的方式,前后关联。
例如,五年级上第二单元培养学生“速读”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教材安排了4篇课文,《搭石》一文重在“集中注意力,不回读”,《将相和》重在“连词成句地读”,《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重在抓住关键词句,捕捉有用的信息,《冀中的地道战》则是要求“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这些方法层层递进,同时有机统一,不可割裂,后一篇课文的学习要运用前面的方法,前面课文的学习也会用到后面的方法,只是侧重点不同,但彼此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掌握这些方法有助于学生速读能力的形成。
(二)不同年级的分段落实
不同年级同一能力点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关于默读能力的培养,第一学段“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学习默读”;第二学段的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三学段则要求达到“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教材也分别在二、三、五年级安排了相应主题单元进行默读能力的训练,其中,二年级上《雪孩子》课后作业第一题对学生的默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这是教材第一次出现“默读”的要求。三年级上第八单元提出:“默读的时候不要发出声音,也尽量不要指读。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五上第二单元提出:“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目标意识,明确学段要求和不同年级单元训练目标之间的关联,分段落实学习任务。
综上所述,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有效载体。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还能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静静.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王跃江.任务驱动式阅读:一种全新的教学范式[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2(2):67-72.
[3]李俊玲.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策略探析[J].中国教师,2021(5):112-113.
[4]周洋.任务驱动式阅读教学中学习任务的有效设计[J].辽宁教育,2020(3):76-79.
[作者简介]马志媛(1983— ),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市浦口区珠江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