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雨润物,桃李花开

作者: 闫永强

《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古人认为,诗歌具有“言志”的教育功能。一代代中国人,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始,就接受着诗歌的熏染教化,立德成才,所谓“诗教”,盖即此旨。

我在教育界浸淫有年,长期担任高中语文课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于此道也深有感触,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归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即事感兴,谆谆告诫

学校生活丰富多彩而又纷繁复杂,各类事件乃至“案件”频繁发生。而通过诗歌来记录事件并发表议论,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形成正确价值观,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

某年“情人节”,受社会风气影响,不少高中生也“兴致勃勃”地加入到了送花大军当中。更有甚者,在校园角落里学西方礼节,男生单膝跪地,女生怀抱鲜花,满脸通红。虽然只是些个案,但影响得整个学校都骚动不安,学风受到干扰。有鉴于此,我立即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会上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即兴创作的一首诗,节选如下——

“情人节”感怀

——寄语诸同学

新正未毕年方散,

“情人节”已天下闻。

华夏旧俗成古董,

美雨欧风偏醉人。

…………

由来成才重年少,

谁见荒唐纨绔步蟾宫?

劝君莫待韶华随风去,

手执青果涩难吞。

以此为基础,我再结合前几届部分同学沉迷于男女感情耽误学习甚至造成人生悲剧的案例,引导学生尤其是女同学正确看待男孩子的“糖衣炮弹”,抵制诱惑,很快就平息了这场风波,使班级风气回到了正途。

拔河比赛是学校元旦节的传统活动项目。有一年我带的是高二文科班。这个班级本来女生偏多,拔河这类活动不占优势。但在我的热情鼓励和班干部的精心组织下,同学们全体参与,热情高涨。队员齐心协力,一鼓作气;啦啦队精神振奋,吼声如雷。对方因为缺乏统一组织,也没有充分准备,虽然身体素质很好,但却一触即溃,毫无战斗力。比赛结束后,我们班一片欢腾,精神振奋。我后来写了两首诗分享给了全体同学:

本班同学拔河取胜赞

谁谓学文必书生?

健儿入场俱豪雄。

牵绳挽袖一声吼,

便是泰山也拽倾。

观部分班级拔河溃败叹

成败根由在齐心,

虎狼独斗亦狗熊。

梁椽卯榫皆松动,

便是大厦也将倾。

并由此得出结论:团结协作、奋勇拼搏方为取胜之道。这次活动以及我写的诗歌给同学们以极大的影响,这个班是全年级各方面表现最好的一个文科班。

二、引譬设喻,砺志铸魂

王昌龄言:“诗有三格……三曰取思,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这句话揭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向性特征和创作的基本范式。简而言之,即是借助引譬设喻的方式,含蓄而形象地表情达意,激发读者的共鸣。我在平时的诗歌创作中也非常注重意象的搜寻,往往为此殚精竭虑,但也往往因为诗歌中典型的形象、鲜明的画面而给读者(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高中阶段的孩子正处在人生道路上第一个最为艰难的爬坡上坎时期,诗歌可以砥砺他们的志向,激励他们的奋斗精神。

学生进入高三了,开学典礼上需要班主任给他们寄语。我写了一首诗:

寄语高三健儿

胸怀江海志,

铸剑灞河边。

六月南风起,

蟾宫斩桂鲜。

这首诗使用“铸剑”和“蟾宫斩桂”这两个比喻,表达了对于学生静心复习、反复训练以取得高考成功的良好祝愿。

某年高考前一天,忽逢阴雨,孩子们本就精神压力极大,此时更显忧虑,面对此情此景,我写了一首名为《试剑》的诗,为孩子们高考壮行:

陇头六月雨纷纷,

杀气苍黄列阵云。

磨剑十年霜刃试,

乘风斩桂跃龙门。

当天我带着孩子们在窗外潇潇的雨声中一起反复朗诵此诗,极大地振奋了孩子们的精神,鼓舞了他们的士气。我还做了一个朗诵视频发到家长群里,家长热情响应,大家临考的紧张情绪都得到了显著的纾解。

我历来重视班级文化建设,通过标语、对联、诗歌、画作等让墙面“说话”,以教育学生,塑造灵魂。疫情肆虐期间,师生陆续感染,学校屡屡停课,学生思想较为涣散。为此,我联系一位善于画竹的朋友给班上做了一幅画,我为该画配诗一首:

嫩箨初生霜雪重,

蛰伏冻土聚精魂。

穿石裂隙出崖壁,

翠筱迎风气凌云。

这首诗描绘了冰雪严寒下竹子隐忍蛰伏、积蓄力量的情景,也展望了春日来临,翠竹以坚毅不挠的精神意志向阳生长、穿石裂隙、迎风高蹈的绝美姿态,为孩子们描绘了美好的前景。本班编号为凌云1班,所以全诗以凌云做结,增强了班级凝聚力。诗画结合,成为教室里美丽的风景。

三、以诗改诗,涵养性灵

我始终认为,中国的古典诗歌和现代诗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无论创作者还是读者应当出入乎其间,在比较鉴赏中感悟其联系与区别,培养自己的诗性修养。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有意识地让学生尝试“以诗改诗”——即将现代诗改写成旧体诗,或将旧体诗改写成现代诗,我自己往往先亲身示范,为学生提供借鉴,现特举前者以为例证。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现代诗典范之作,充分体现了“新月派”诗人的“三美”艺术主张,既缠绵柔婉又精美明艳。我把它改成了一首七律:

负笈海外乐英伦,

去去来来若惊鸿。

意乱康河逐青荇,

情迷斜日梦彩虹。

放歌月下恋星辉,

沉默草泽怜夏虫。

移步悄然频拂袖,

秋云回望暗几重?

改诗和徐志摩原诗情感意象基本相同,然而因形式上的变化,韵味却大异其趣,也给学生尝试创作带来了一定启发。

四、即景抒情,鸿飞留痕

用诗歌来丈量生活,为生命留影,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从古至今的优秀传统。我在平时的工作中,也经常用诗歌为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画像,记录他们高中生涯中的精彩瞬间,留下人生的美好。苏轼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希望我的诗歌就是他们生命过往中留下的“指爪”。

高中生学习压力极大,他们在校时间非常紧张,早上从起床洗漱到进班读书时间尤其紧迫,稍微“赖”会儿床的同学甚至连梳洗都顾不上,早餐也只能在餐厅随便买点带到教室里吃。我曾经无数次见到过边读书做题边啃着馍吃的同学,感到既欣慰又同情,写了下面这首《早读》,如同摄影师抓拍的特写镜头,也算为孩子们的学习画了个像——

三星在户月华消,

垢面蓬头奔蜂巢。

坐站蹲趴声鼎沸,

眼盯课本口大嚼。

每当监考时,看到孩子们凝神思虑,聚精会神地思考,纵笔作答,如春蚕食叶般急切,我的心思也随之而动:为他们的勤勉努力而感动,也为他们的迷茫焦虑而担心,希望他们的辛苦付出都能得到回报。后来就有了下面这首《监考观学生答卷》:

侵晨驾小舟,

题海再遨游。

笔桨开前路,

思帆冲浪头。

恍然得妙悟,

倏尔避涡流。

惟愿归航后,

鱼龙一网收。

今年元宵节晚上,学校组织了一场盛大的焰火晚会,全校师生都来观看。当焰火升起时,大家都兴奋地鼓掌;焰火在天空中绘出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发出响亮的轰鸣时,大家激动得欢呼呐喊。当晚,我写了诗作《元宵夜师生校门口观烟花》,和同学们一起朗读,用文字留下了难忘的时刻:

疏星平地起,

电射入寒空。

百卉逢春暖,

千条捧月荣。

莺啼娇婉转,

狮吼撼苍穹。

璀璨新教苑,

青年意气雄。

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植文化、涵养灵魂,所谓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即为此也。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推行诗教,则是践行上述思想的有效方式。我相信在“诗雨”的滋润下,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会更加多姿多彩,他们未来的发展也会如桃李春风,繁花似锦。

(作者单位:陕西西安铁一中滨河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