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念导向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探究

作者: 周银彩

大观念导向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探究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作为新课标的实践者和落实者,我们怎样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整体设计,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吴正宪教授提出了这样的建议:“一是将零散的、碎片化的数学知识建立起整体化、系统化、逻辑化的知识结构;二是根据共同拥有的数学本质,确定核心素养,找准‘发力点’,促进思维进阶发展,落实核心素养。”[1]由此可见,教师要基于大观念的视角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发展核心素养。下面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单元教学为例,阐述大观念导向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

一、整合知识结构——夯实大单元设计基础

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基础在于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理清前置知识和后续延伸,能读懂教材编写者在确定教学内容时的内在逻辑,清楚单元每个知识点的关联和迁移;结合学情分析,确定大单元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使教和学的活动相得益彰。

1.整合教学内容知识结构

关于时间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和学习上早有接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单元中主要认识整时,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单元中呈现的内容由认识整时过渡到认识几时几分,三年级上册“时、分、秒”单元包括对钟面上能够体现的时间的完整认识,并增加了有关时、分、秒各单位之间的换算与计算内容。三年级下册“年、月、日”单元是整个小学阶段有关时间教学内容的终篇。[2]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理解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能力。教材将年、月、日等时长观念放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上进行理解,让学生直观、真切地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密不可分。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首先是教材虽理清了年、月、日三者之间的关系,但缺少与之前所学时间单位时、分、秒知识的关联,不利于学生对时间度量知识形成整体结构。其次是在解决有关时间长度的问题上,教材呈现了多种方式,但缺少统一的方法指导,不利于学生突破本单元时间计算的难点。

2.整合学生学情和知识结构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活动经验,能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懂得与同伴开展合作学习,能够较为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和发现。但时间单位比较抽象难懂,从较短的时间单位时、分、秒跨越到较长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对于大部分中年级段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本单元知识点较多,学生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在不断的应用和体验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

二、关注核心素养——确定大单元设计目标

“年、月、日”大单元教学设计以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依循“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视角,引导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理解、掌握知识,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1.充分联系实际生活情境,开展年、月、日相关知识、历史典故收集主题活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年、月、日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24时计时法的钟表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转换和运用。

3.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开展“快乐周末”体验活动,使学生领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提高时间管理能力,并能就某项活动进行简单的时间运算。

4.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思考、表达现实世界的意识,感悟、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三、开展主题活动——落实大单元设计任务

新标准、新高度、新目标要求教师在大观念、大单元的视角下,提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站位,从零散的知识点讲授提升到系统的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单元教学。这种改变是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同步改革。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

1.寻科学讲典故,探究年、月、日的秘密

我在课前布置探究任务“年、月、日与太阳、地球、月亮的故事”“每月天数与国王的故事”。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书籍、询问家长,探究年、月、日的由来,了解地球公转的自然奥秘、凯撒大帝和奥古斯修改历法的历史典故,并在课堂上分享预学探究成果。这样的学习活动利用生活化的故事和场景来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年、月、日的关系,以及大月和小月的概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效果良好。

2.新型钟表设计,感悟24时计时法的便利

24时计时法比较抽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较少使用,但在电视、电脑、手机上早有接触,教学的关键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建立联系,理解原理。课堂上,学生在掌握了两种计时法转换的基本方法后,进行24时计时法新型钟表设计。学生经历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发现的过程,切实理解了转换原理,感受到24时计时法的便利和优越性。

3.快乐的周末,突破时间计算的难题

经过时间的计算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教材提供的方法有三种:直接在钟面上数、分段计算、转换成24时计时法计算。用24时计时法计算是最方便最直接的,但是教材没有给出统一方法和最优方案。我让学生课后结合自己的生活情境设计“快乐周末”时间安排表,并说说每个活动所需时间,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用24时计时法计算经过时间的方便。同时,让学生有机会通过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的实践,体会到守时的重要性,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四、采取多元评价——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新课标要求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并要求评价方式丰富,纬度多元,主体多样。本单元围绕核心素养目标,开展多项实践探究活动,评价既要考虑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要考虑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见下表)。这样的评价着眼于学生多维度的发展,评价过程和结果更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形成大胆探究、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也可根据评价结果,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不断寻求改善教学的对策。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新课标向广大教师提出的新理念与新要求。课标在更新,教材也必须更改,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要跟上改革的步伐,积极落实发展核心素养的聚焦点,做新时代教师,培养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吴正宪. 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深度学习”[R].2021.3.

[2]刘燕. 中山市小学数学教学要义[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石岐第一城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