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溪明月,一枕清风
作者: 成盼初见朱老师,是在去年的九月。在施工中的校园里,雨后湿润的操场上,一位半拢发丝、气质沉静的女老师带领着我们来到她的小天
地——广州石化中学一间布置精致的活动室,门口挂着几个牌子,其中一块写着“广东省名班主任朱穗清工作室”。后来才知道,这间环境雅致、设备精良的活动室,是学校在“困难时期”举全校之力打造的,承载着当时的校领导对德育工作的深厚希冀。
带中职生去“采风”
1994年从心理学专业毕业之后,朱穗清来到一个镇办学校——黄埔区文冲中学,从此开始她的教育生涯。学校由两部分组成,分为初中部和中职部,生源都不是很好,中职生甚至基本上都是中考垫底的那一部分。心理学直到今天也算不上主科,在当时更是处于边缘。朱穗清每周只用上6节青春期健康教育课,副科老师也不用做班主任,那堪称一段轻松闲适的入职体验期。但随着“新手保护期”的光环逐渐褪去,教学问题开始暴露。中职部的学生们“很麻烦,青春期的问题特多”。在朱穗清眼中,这是一群“找不着北”的迷茫的学生,通过“各种搞事”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如果放任不管,久而久之,品行方面一定会出现无法挽回的问题。
朱穗清并没有因为学生成绩的不出色和行为的不规范而心灰意冷、自暴自弃。认清现实困境之后,她开始尝试破局。身为广州红十字会的会员,又在红十字会会员学校从教,这凑巧的组合让朱穗清感觉福至心灵。她拿出初生牛犊的工作激情和闯劲,很快在学校牵头成立了一个红十字青少年义工队,主要由中职部的学生组成。她带着那些茫然的学生去看望学校周边村落里的独居老人,去帮助残障儿童。二十多年前的农村住房条件还比较差,老人们住在漏雨的平房里,每到广州的雨季,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走进村子,潮湿闷热混合着扑面而来。学生中有不少家庭条件尚可的,便自己凑钱去买沥青布之类的防水材料,爬上屋顶去帮老人们修缮房屋。那时候特殊教育学校也比较少,残障儿童很难有机会去上学。于是在义工队的帮助下,每天下午四点放学后,很多家长将患有自闭症等的残障儿童带到教室里,与学生交流玩耍,一起下棋。中职生们虽然在成绩上不突出,行为上比较叛逆,但内心仍然渴望认可,中考失利让他们很多人一直暗自体味挫败。但在与“星星的孩子”接触的过程中,这些因为人生没有驶入既定轨道而自暴自弃的中职生,通过窥见世界的另一面,而与自己“失败的人生”达成了心理和解,也在系列帮扶行动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他们发现,其实中考失败、成绩垫底算不上最糟糕的事情,拥有健全的身体就已经是最大的幸运了。不知不觉中,这些学生的言行举止更加规范,获得感也不断增强,不仅改掉了诸多坏习惯,更培养出了乐观、善良的精神品质。义工活动刚开始只有几个学生参加,后来影响力越来越大,自愿加入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也成了广州市唯一一所入选“广东省红十字示范学校”的中学。
在青少年义工队如火如荼做义工的同时,校园里青春期健康教育课也在延续,同样做得像模像样。朱穗清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逐渐做出了名气,一直到原文冲中学与广州市石化中学与石化小学三校合并,中职部也取消了之后,这堂课仍在不同的年级继续进行。2006年南方日报对朱穗清的“性健康之旅”主题游园会进行了报道:游园活动以生命的诞生到终结为主线,设计6个游戏阶段,以拼图、问答、投篮等形式使同学们了解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性道德及性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以游戏的方式让性教育大方地走进校园,在当时是一种创新,为了上好这堂课,朱穗清还自己创造了一套学具,并申请了学生性教学教具的专利。
十年的时间内,朱穗清不仅将义工活动和青春期性教育课程进行得有声有色,还受邀成为黄埔区的心理教研组研究中心副会长,然而,正当朱穗清在所在领域不断攀高直逼巅峰的时候,学校的工作安排突然有了转变。
玩转班级管理“魔方”
2009年,根据学校教学安排,朱穗清不仅要从原课程转教道法课,还“临危受命”接手了一个有着5名多动症孩子的特殊班级。第一任班主任只接手两周就请辞了,她则因为心理学专业背景而被“委以重任”。这无疑是双重“变故”、双倍“打击”。但来不及细想,职业本能比她反应更快。第一次做班主任,还要带一个特殊班级,朱穗清不敢掉以轻心。为了分散多动症学生对课堂的负面影响,她苦思冥想出了一个办法:将全班48个孩子分为6组,其中,把5个多动症孩子拆分到不同的组别,进行模块化管理。这个管理方法一直被朱穗清沿用至今,经过不断实践完善,如今已经总结成一套融合心理学和企业管理学的班级管理方式——团队制班级管理
模式。
这听起来似乎与大多数人中小学时经历过的班级小组管理一脉相承,不同的是,传统小组的主要功能实际上是收发作业和安排值日,而朱穗清划分的团队,则是融汇企业管理学、团体心理学以及团体动力学的新型组织方式,更像是一种成长共同体。初中阶段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和社交需求增强,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貌、能力以及在同伴中的地位和认同感,渴望被同伴接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深谙初中生心理特点的朱穗清利用这一点,在团队制班级管理模式中引入了合作竞争机制,为了整体利益,即使是内驱力不足的学生也会加倍努力,避免给团队拖后腿。
虽然在教师队伍里做到了顶尖,但朱穗清从未带过学生队伍里的顶尖,而是长期带薄弱班。2018年,身怀六甲的朱穗清又接手了一个薄弱班。但孕反严重的她吐到胃黏膜出血,每天都要到医院输液保胎,一段时间过后,护士已经找不到一块完好的皮肤下针,就连大腿内侧的血管都被扎过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朱穗清创造了“里皮式”的奇迹,仅用四个月时间就让各科成绩年级垫底的“困境班”实现“逆袭”,4科成绩第一。起初,因为临近中考,朱穗清担心自己因为身体原因连累班级,所以向校长请辞,然而校长反问她:“你猜你的家长和学生会同意吗?”朱穗清默然。但考虑到她的身体健康确实不能忽视,校长也做了让步,在工作量和上班时间上尽量给予她照顾。他说朱穗清就像这个班的图腾一样,哪怕人不在,只要名义上还在,班魂就不会散。也许对于那些孩子来说,朱穗清已然成为定海神针般的存在,又或者她于他们而言存在一种精神的感召。默契天成,无须多言。对于学生的家长来说亦如是,师生的共同努力带动了家长的努力,家长们也分组配合老师的工作,每天学生都会轮流到组内某一个学生家里学习和写作业,家长们鼎力支持,提供场地和食物。朱穗清说“这就是心理学的配套效应”,班主任不仅要点燃火把,还要点燃学生,点燃家长,甚至点燃同事。
在工作室里“种花”
从2009年开始转教道法课以来,十五年中朱穗清有十年是带初三班的。长期保持高压状态,对身体和心理素质的要求不可谓不高。但朱穗清尚有余力在教科研工作上开花。她说,班主任摆脱疲惫的方法是走向专业化。
2013年广州市成立名班主任工作室,朱穗清作为首届学员加入,在这里她了解到何为真正的专业化,开启了专业成长的道路。2016年广州市教育局为第二批“广州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举行授牌仪式,朱穗清名班主任工作室正式成立;2021年朱穗清被遴选为(2021—2023年)广东省新一轮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成立广东省名班主任朱穗清工作室;2023年朱穗清再次被遴选为(2024-2026年)广东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如今朱穗清的工作室早已声名大噪,收获了大批粉丝。但回到工作室成立伊始,那时学校经历三校合并后的十年衰退期,由于种种原因,优质生源流失严重,辉煌不再,就连校舍、办公楼等基础设施都因产权不到位等原因而失修荒颓。在此境况下,校长从生源问题意识到德育为先,毫不犹豫投入大手笔,集中资源打造了全校唯一一间“豪华”工作室。由于校长办公室以及学校其他会议室等课室都较为破败,因此这间为德育而打造的“豪华”工作室在好几年的时间内还承担了全校所有的“面子工程”,学校开视频会、拍宣传片等都要到这间全校最漂亮的工作室来。如今产权问题已经解决,大兴土木的学校嘈杂中夹杂着昂扬的希望,朱穗清工作室被借用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但精美的工作室布置仍然可以看出当时领导对于德育工作支持力度之大。而朱穗清也不辱使命,在几年时间内带领学校班主任工作扶摇直上,各种荣誉奖项纷至沓来,成为学校扭转逆境的助推器。
实现专业化成长、各种光环加身之后的朱穗清并没有停歇,而是将资源最大化地辐射到更多地区和更多教师身上。在她的工作室的微信公众号上,分享了很多内容充实、形式优美的各类课件,这些课件由工作室成员分组设计制作,想要获取课件的教师需要在评论区提出对课件的建议。对于设计者来说,可以从别人的建议中不断完善自我;对于获取者来说,也在提建议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单纯的“拿来主义”。这种用建议换课件的方式被朱穗清称为“1+1>2公益项目”,因为“可以集众智,设计出更实效的课件,供更多同行使用”。长期的公益分享让公众号“吸粉”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在评论区“求课件”,但朱穗清一直坚持不掺杂一丝商业广告,她说:“知识产权收费是应该的,大家也能理解。但是工作室如果拿着经费还去盈利,就违背了成立的初衷。”
清水流过,虽然没有痕迹,但已经润泽万物。正如朱穗清的教育生命,在润泽学生、家长与其他青年教师的过程中,拔萃出自己的精神之境。无论是困境生还是薄弱班,无论是转学科还是跨领域,当生活轶出于常轨,只要怀中揣着种子,在哪都能种出鲜花。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