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型课堂教学《植物的根》

作者: 虞相如

基于思维型课堂教学《植物的根》0

科学课程核心素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要在达到具体知识目标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思维的培养。在教学四年级《植物的根》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丰富的活动,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提升其思维品质,促进其思维发展。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思维动机

“无情境不问题、无问题不教学”道出了情境化教学的重要性。情境教学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聚焦思维的作用。

在构建思维型课堂伊始,教师需要寻找一个契机让学生的思维落地,在导入环节可以创设情境,将学生代入课堂。情境创设需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真实,应是生活中学生常见且了解的,不能是编造的、脱离实际的;二是尽可能形象化,可以借助图片、视频或者交互式课件来实现教学效果,让学生有参与感、互动感。

《植物的根》一课创设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为了研究学习“植物”单元,教师要寻找并移栽植物到课堂上来,以供学生观察。

师:老师最近遇到了一个难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播放微课视频。微课脚本:同学们好,这几天老师要上一堂研究植物的课,于是来到了乡下农场。哇,好多植物!我打算带几个植物“朋友”到课堂上去,可是,要移栽植物该怎么操作呢?)

生:要把植物的根拔出来。

生:移栽的时候不能把根扯断,否则植物就养不活了。

生:移栽的时候如果天气热要浇水。

师:谢谢大家的建议,老师成功地把植物“朋友”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看一看,都有那些植物呢?你认识它们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实物展台逐一展示竹柏、风信子、胡萝卜。)

师:刚刚大家反复提到了保护植物的根。根对植物来说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物的根。

为营造情境的真实感,给学生以熟悉、直观、形象的感受,唤醒他们的生活回忆,教师来到农场,录制寻找植物进行移栽的视频微课。当学生眼前熟悉的植物被一一呈现时,情境中的问题变得生活化、具体化。教师播放微课视频,将学生代入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中,这样他们自然而然想到教学要研究的主题——植物的根。于是,在实际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有了落脚点。

在本课磨课研讨期间,最开始设计的导入环节是“教师提出与移栽有关的问题,师生交流”,教学效果一般,学生参与度不高。第二次修改的设计为,呈现农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他们能关注到图片,参与度与第一次比有所提升,但活动趣味性不强。最后修改为,教师在菜地中录制微课视频,视频播出后,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聚焦,对“移栽植物需要注意到植物的根”的感受更加充实,他们上课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更高。

二、提供代表性标本,助力思维发展

在设计思维型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精心考虑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在低中年级的观察课上,各环节之间需要有明显的递进关系,难度上不应跨度太大,要衔接自然;在选择材料上应选择易寻找、结构特征明显的标本,如果没有合适的标本,可以自制标本、教具。

本课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观察与分类,认识植物的根由于形态不同主要有直根系、须根系等。课堂设计了两个主要活动:第一个观察活动是观察竹柏、风信子、胡萝卜的根,启发学生发现植物的根形态各异;第二个观察活动是,小组合作利用教师新提供的植物进行观察,发现不同植物根的异同点。在第二个观察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备的植物根样本,引导他们关注6种植物:大蒜、菠菜、葱、香菜、白萝卜、胡萝卜(如图1)。

两个活动选取了外形上具有代表性且性质类别不同的根。第一个观察活动中,教师选择了3种有代表性的植物,分别是直根系的竹柏、须根系极其明显的风信子、贮藏根代表的胡萝卜,它们其实还暗藏着另一层结构:竹柏是木本植物,风信子是花苗代表,胡萝卜则为蔬菜代表。这一设计思想在第二个观察活动的取材中也得到了体现,这样选取标本的目的在于,希望在学生心中能埋下一颗种子——在认识植物的根时,要留心身边的植物,不论是美化环境的植物还是食用的植物。教师以此作为一条暗线,引导学生将聚焦根的思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从第一个观察活动过渡到第二个观察活动时,学生的观察标本数量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也提升了,他们通过对植物的根进行比较观察,寻找不同植物的相同点,再根据其相同点进行分类。观察材料均为学生十分熟悉的植物的根,两个观察活动之间有着明显的递进关系,他们对植物根的认识也由笼统、单一、片面变得更精确、丰富、全面。

三、关注多样化的材料,建立思维体系

纵向的思维能力指的是思维的深度,横向的思维能力指的是思维的广度。科学课堂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以帮助他们建立思维体系。为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和想要了解的内容,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思维型课堂,才是充实的、严谨的。

在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与比较得出了关于植物根的分类结论,为了让他们学以致用,教师设计了“给植物的根找朋友”这一环节。

师:刚刚大家都给根找到了“朋友”,现在还有这三种植物的根没找到“朋友”,它们的根分别属于哪一类呢?

生:竹柏属于直根系,风信子属于须根系,胡萝卜属于贮藏根。

师:同学们很了解植物的根,现在一起将我们的目光放到长沙街头,道路两旁栽满了市树——香樟树,它的根属于哪一类呢?

生:有明显的主根,是直根系。

师:(出示图片)请大家看看骆驼刺和榕树,它们的根又属于哪一类呢?你能上台来指一指吗?

生:我去过桂林,发现千年老榕树的根特别多,从枝干长到了地上。

师:其实,这种从茎上面长出来的部分也是榕树的根。“插柳成荫”说的是剪取一段垂柳枝条,插在潮湿的泥土中,不久泥中的茎上长出了根。从多肉中取下一片多肉,放在土中没几天,茎的底部也长出了根,这些茎或叶上长出的根被称为不定根(如图2)。也就是说,除了可以按照根的形态分类外,还可以根据根的生长方式分类。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的课堂要在学生心中种下兴趣的种子。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植物(香樟树、千年榕树),引导他们关注不常见的、极端环境下的植物根(骆驼刺),将他们观察的视角从身边的植物延伸至大自然,从课堂上的植物根延伸至生活中插柳成荫、多肉的移栽,让他们认识到更多根的分类标准和种类,拓展其思维广度。教师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发现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激发了他们对植物根的研究兴趣。

对学生来说,根据形态分类认识直根系与须根系并不难,但如果教学止于此,脱离了生活实际,不利于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甚至容易让他们误以为植物的根系只能这样分类。教师要满足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引导他们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到物体的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就不同。这样,就能为学生未来认识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埋下伏笔。

分类思维是科学研究常用的一种方式,本课中,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获取信息,发现信息的异同点,进一步加工分类。拓展思维的深度、广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分类,并检验分类的结果,继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辩证、科学地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四、体验实操性的活动,发散思维空间

思维是智力的体现,思维也能从体验中习得、拓展。思维可以通过语言和行为进行体现,教师能由此捕捉到学生思维发展的信号。为更好地发展学生思维,教师可设计实操性的体验活动,引导他们将思维知识体系与实际生活结合,让他们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获得启示。

本课以情境式导入开始,课堂尾声回到课堂伊始的问题“怎样移栽植物”,教师要求学生将今天观察过的植物移栽回去,在他们亲历移栽的过程中,做到了知识的活学活用,今后如若遇到要移栽植物的情况,他们便能灵活运用这一技能了。

师:今天我们由于要观察植物的根,不得不拔了很多植物,但是在平时我们不能随意破坏植物。我们要怎样将这些植物移栽回菜园呢?

生:慢慢地拔起来。

生:拔的时候根上要带点土。

生:种起来要马上浇好水。

(教师播放微课视频《植物移栽过程中如何保护植物的根》。)

师:老师是这样做的,大家看可以吗?

生:可以。

师:是啊,正如视频中所做的那样,我们平时在市场上买到花苗栽种或移栽植物的时候都要保护根不被伤害,这样根才能更好地吸水、固定植物。你能帮老师将今天课上的植物移栽到花盆里面吗?

(学生活动:移栽植物。)

师:移栽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土的高度和根的高度要相适应,如果根太长而土少,移栽的植物就会东倒西歪。

生:移栽过程中要找几个人扶住植物,否则没办法移栽。

生:移栽完了要压一压土,这样有利于根的固定。

师:实践让我们对植物的根又有了许多新的了解。我们今天所用到的观察、分类、分析都是科学家常用的认识事物的方法,今天我们像科学家一样认识了植物的根,今后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更好地认识美妙的大自然。

本课中,学生在情境中带着“怎样移栽植物”的问题进入课堂,继而观察植物的根,并进行比较与分类,接着思考根的作用,意识到植物的根对于植物生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终亲历移栽植物。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还将他们对植物根的研究兴趣拓展到课外,并在实际活动中让他们意识到要爱护植物、保护大自然。

五、善用思维导图,提炼思维过程

为避免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盲目性,在设计思维型科学课堂时,教师要清楚本课的重难点、主要脉络,还要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探究过程、探究结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理思维导图(如图3),系统地回顾和整理所学知识,促进知识体系构建,提升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